搜狗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穿越重生 >工业大明 > 第106章 惹不起的对手

第106章 惹不起的对手(4 / 6)

皇室用度以各地进贡为主,日常用品多为宫廷采办,重要的礼仪用度,往往指派专门的大臣督办,例如:秦兵马俑出土的不少文物上,均有“李斯督造”的字样,历史上包括管仲、范蠡等诸多重臣均有此经历。

以瓷器为例: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基本不设官窑,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

随着国家及皇室规模的不断扩大,皇家用度需求也成几何数倍增,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工艺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地方贡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日常开发官民混用,很多物器不合礼制;最重要的是,虽然国家的采办银两巨大,但由于投放的不确定性,地方产业无论在研发还是规模上都无法有效利用这些资金进行可持续发展,这就造成了供给相对于需求的滞后。

这种局面逐渐催生了皇家用度由“采办”向“造办”的过渡,例如,宋元两代,就逐渐开始设立官办产业,最著名的莫过于景德镇的官窑体系。

到了明代后期,中国人口已达2亿,仅朱明皇室成员就已近五十余万,朝廷各级官员数量更是相当的惊人。

据记载:造办处在最鼎盛时,下设42个作坊,每个作坊都荟萃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这些能工巧匠囊括了朝廷几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吃的、穿的,到用的,甚至于休闲和摆设的应有尽有,当时民间把这个造办处叫做“百工坊”。

按照张雷的理解,造办处也就等于是国企,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还是背景都不是普通企业能够比得上的,在和平年代还好,朝廷对造办处有统一的管辖,但是现在正是战乱年代,朝廷政务尚且繁忙而混乱,更别说这等专门为皇室服务的工厂了。

因此,大量的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们为勋戚门所收买,成为他们专门的敛财工具,打着造办处的旗号,牟取暴利。

很显然,张雷就遇上了这么样一个麻烦,他的对手,是有能攻巧匠有不计代价的资金和雄厚的政治背景的勋戚。

“竟然是……”他开口道。

冯庸叹了一口气,附和说:“唉,张老板,你现在知道了吧,我们的对手,是内务府造办处。”

张雷想了想也就释然了,说道:“也难怪他们想要进来插一脚,我们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而且没有竞争对手,这正是他们下手的好机会,而且他们有身份在,只要发狠压一压我们,那我们就没有活路了,水师提督和礼部尚书的筹码,在这群皇亲国戚面前,似乎不够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今天前妻也没找我复婚玄学,我就会亿点点大佬都爱我[快穿]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高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