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何谓民主(3 / 4)
,不过此间事了之后我倒可以带你见他,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请教与你,上次听得安神医讲起你,你曾说与他听的两个字,神医推崇备至,我也甚是佩服,但还是不明其意,你可否给我讲解一下?”
“两个字?”肖明心说,我跟安道全胡扯的时候,讲的话太多了,谁知道讲过些什么啊,嘴里却道:“没问题,不知道是那两个字,我对道长一见如故,肯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
一清一双杏眼炯炯有神,盯着肖明,好像要看到他骨子里面似的。
“请问,何谓民主?”
肖明如释重负,心说我当是什么问题那,“这个么?怎么说呢?民主可不是为民做主,而是人民百姓自己做主!”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作为现代人,这两个字理解不难,但作为九百年快一千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则不太好解释。
北宋末年属于公元十二世纪,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那时候的人民普遍接受的则是封建家天下,于清末民初的国天下有根本的区别,中国没有经历过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没有大范围宗教改革的影响,统治阶级在维护封建观念上多是采取的儒学思想,可肖明不了解的是,当下的中国,宋王朝过于开明的政治环境,已经发达的商业和农业经济,已经造成了很多不同的思潮,很多人对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已经提出了置疑,经济利益改变政治取向的道理自古不变,北宋的时候像沈括这样的一些科学家已经提出一种“格致之学”的理念,也就是后世的“科学”对科学发展的严谨追求,使得很多人对“天授皇权”说教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士大夫阶层对于民意的控制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薄弱的时期,可以这样说如果中国社会如果在十世纪的时候没有经历那些外患之扰的话,最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定是中国。
面对一清迷惑的面容,肖明讲了很多,但越讲一清越糊涂,这里面除了肖明又蹦出来的新名词外,肖明说的——一个人怎么可以代替所有人的意志?不用暴力不可能统一大多数人的意志,一清倒是理解。
“照你所说,仁义的明君难道不是百姓之福吗?”一请问。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说明人人都想要公平,这一世碰到一个仁义的君主,能过几天好日子,难道好皇帝死了,他儿子即位也能跟他爹一样吗?倒行逆施的有多少?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
“这么说倒是上古的禅位制度更好了?”
肖明道:“可是又有哪个皇帝愿意禅位哪?就说方腊吧,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