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旱情(二)(3 / 4)
道,自己这时已开始进入了蒋某人的眼界。
单是他手下的部队,这粮食供应倒不是问题,只是太康周围,加上富阳,整个辖区的老百姓,有三百万之多。
胡武手里那点粮食,不够这些人吃几天。
不过,太康与富阳,旱情并不是最严重的,老百姓的田地里,还是有部分收成的,只是比起往年来,却是减少了三分之一或者是一半以上。
再加上这一带的老百姓,家里大多还有一些余粮,可以支撑几个月,如果挖点野菜之类,节约着吃,或者能挺到明年小麦收割。
历史上,河南大旱最艰难的时候,就是下半年十月起到明年的小麦收割这段时间。
胡武手里的那点粮食,是留在最后救命用的,不到万不得已,马剑峰绝不用轻易动用。他手里有粮食,这件事,整个新三旅,除了马剑峰外,知道的就只有胡武、李大江、李志虎和几个具体经办的人。
看到徐廉国平静下来,马剑峰淡笑着说道:“说说吧。什么情况?”
“马旅长,是这样的,经过统计……”马剑峰平静地听着徐廉国的讲述,最后对太康及富阳的旱情,有了初略了解。
当初在太康重建国民政府地方政权时,徐廉国是省政府正式任命的县长,至于其余周边几个小县,这些县长,因为不是省政府正式任命的,其级别就比徐廉国矮了一截,在行政上接受徐廉国的领导。
所以,徐廉国这个县长,其实相当于专员,包括富阳的县长,都接受他的领导。
听徐廉国介绍,太康及周边数县,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其中太康县粮食总体减少三分之一。至于富阳那边。灾情比太康还严重一点。
情况还没有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徐县长,你的意思是?”看到徐廉国忧心忡忡地诉苦,马剑峰不动声色地说道。
新三旅的军需供应,按照战区的规定,由太康县政府负责,这就是说,不但粮草,还在军饷等钱财,也需要太康县政府筹集,可以说,为了保障新三旅所需的物资,徐廉国算是伤够了脑筋。
“旅座,各县的乡绅强烈要求,减小今年的军粮和捐税的征收,事关重大,还得请马旅长定夺。”徐廉国有些不敢看马剑峰的眼睛。
马剑峰听到这话,掏出烟来,递了一支给徐廉国,然后自己点了烟,默不作声地抽了起来,直到他那张充满男子汉刚毅的脸,在烟雾中变得朦胧起来后,才在徐廉国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