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昔日旧恩情(3 / 4)
,势力积累,危急王权;但是寻常防务交接,却也是十分不易。
好在陈同光在西宁曾驻守多年,对这边的许多事情并不需要过多交接。加上他当年曾以一己之身拯救了西宁城万千百姓的性命,群众基础倒也是极好。百姓们最是记得恩泽的,特别是陈同光那般舍己救人的大恩,二十余年中他的事迹在西宁城流传不休,甚至有不少人家暗中给他立起生祠,日日上香祝祷,祈求他多福多寿。
故而此番陈同光接手防务,也还算是比较顺利。也是莫之代的那位副官不曾多加为难,也没有过分鼓动军心,直教大家顺顺利利地认了陈同光这个大将军,一应听他指挥就是。因着两边都是一心将此事办好,陈同光履任的第三天,莫之代的副将便移交了所有事务,自己返回兰州城向莫之代复命去了。
西宁是宋夏边防前线,驻守的军队比之江南郡城要多上十倍不止。故而一应的军寨也不能靠得城池太近,只在城外十数里处驻扎,以免搅扰百姓,也是为了最快对敌。陈同光作为一方驻将,万军之首,原本是在西宁城里有一套朝廷划拨的宅子的。只是他连日来忙于理顺军务,不曾有闲暇进城修养。加上他被流放了二十余载,身边更没有什么奴仆之类,一个人住在空宅中也是寂寞,还不如就在大营里与一众将士同吃同住,排遣寂寞的同时,还能彼此沟通交流,磨砺默契。
西宁城里的百姓也是听说了陈同光的归来。在经历了一开始的不相信之后,百姓们个个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毕竟如今西宁城中的青壮,大多都是陈同光当年舍军粮救下的幼子,对他最是感激不过。加上当年那些年轻小伙姑娘,如今也成家立业,成了一门之中的顶梁柱,对陈同光的敬仰更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下一代的思维。故而陈同光履任第五天头上,西宁百姓们自发集结起来,怕不是有个上千人,个个携带了自家最好的酒水粮食,来到大营中犒赏军士。
陈同光听得副将来报,自然也是受宠若惊,连忙出帐迎接一众父老乡亲。众人一见了陈同光,又想起当年他年轻挺拔的模样,知道他这些年里为着当年的事情吃了不少苦,个个都是泪如雨下,年纪大些的更是纳头就拜,怎么也拉不起来,直扑在黄土沙地之上哭得万难自持,几近软倒,一时将大营前的一片沙地都被浸湿了。
陈同光更是百感交集,又哪里敢受父老乡亲们的大礼,几番劝阻无效之后,他自己也跪倒在地,亦是老泪横流,万难想到还有与诸位父老重见的一日,也感怀于众人一番深厚情谊,自是心绪激荡,更有万丈豪情横亘胸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