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科罗曼和巴罗们(2 / 3)
族都是“男爵”,没什么例外。
科罗曼召开男爵会议来商讨事情,正是遗留下来的古风。
出乎意料的是,坐在桌子北侧中间的科罗曼扬起苍苍白发,用沉稳压抑的嗓子说,“我对这次东征不抱乐观的态度,如果叫我作主的话,我会说,不。”
餐桌边的巴罗们都愣住了,其中不少人都暗地里赞同国王的看法。
匈牙利王国虽然年轻,可内外情势却一点都不单纯。一面它不但消灭吞并旁边落后弱小的蛮族政权,但另外一面它也在德意志兰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夹缝间,还受到圣彼得教宗的强大影响。
六十年前,德意志兰帝国不断侵略它,要让匈牙利人相信这个邻居是良善的那根本是不可能的,直到亨利四世和教宗大打出手无暇东进后,匈牙利才恢复元气并趁机扩张了疆土;而大公教会也不是什么善类,它在国内广占优良的土地,当先前科罗曼没收了部分教会土地准备作为采邑赏赐给臣下时,什马拉歌德直接下令他跪下、忏悔。
什马拉歌德而后还嚣张地警告他,如再有此类荒诞不经的做法,“教廷随时能罢黜陛下,换另外个阿尔巴德王裔来统治这个国家。”
大主教所说的,即是科罗曼的弟弟阿尔摩什。
十年前,当西方的德意志兰东征军走入匈牙利,他们根本不把这里的人当人看待,肆意屠戮劫掠,科罗曼忍无可忍便授意几位封臣攻击群氓般的东征军,杀死许多人。结果什马拉歌德又直接下令他跪下、忏悔。
“你距离万劫不复的境地还剩一步之遥,我的陛下。”大主教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科罗曼只能选择向东征军的领袖如戈弗雷、高文等低头。
但是巴罗们就值得信任吗?
不,显然不。
不过科罗曼现在唯一可以拉拢的,就是这群桀骜的大领主们了。
出于对教会跋扈的愤恨,匈牙利巴罗们大部分更亲君士坦丁堡,就在现在不少巴罗也反对东征,甚至主张和高文媾和,成为君士坦丁堡的附庸,“这样也比仰奈麦特鬼子(匈牙利人对德意志兰和奥地利人的蔑称)与欧劳斯(意大利)神棍们的鼻息要强!我们永远拥护皇帝,谁在君士坦丁堡拥护谁。”
所以国王方才的叹息之语,在餐会上引起很大的共鸣,不乏同情之声。
其中表现得最起劲的是一名蛮勇的巴罗,他叫托努佐巴。这位不但拒绝给自己起个拉丁化的教名,继续顽固使用这个游牧民族传下来的姓名,还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