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议(十七)(6 / 7)
另一位主编顺畅地接上去,“我等布衣,能为御史之事,实赖报纸之力。所谓报道,非止我报人之声,实乃万民之声。黎庶与都堂有九重之隔,欲下情达于天听,非报纸无以为之,欲上意能传于民间,非报纸无以为之。百姓求安稳,求公道,宰执求通达,求清明,上下有所求,故而有报纸。报纸,乃是宰相耳目,百姓喉舌,若报社为朝廷左右,那就又是一衙门,官吏居其间,欺上瞒下,谁再为百姓鼓与呼?中枢又从何处了解民生疾苦?而且诫伯先生……”他的眼中有光芒闪动,“今日报纸要被审查,那么明日,《自然》是不是也要被审查?”
相比起报纸在韩冈那边隔了一层的关系,几位报人更清楚《自然》在韩冈那边得到的亲儿子的待遇。能够让平章和宰相做主编的期刊,这天下也只有《自然》一本,而报纸,能够得到宰相的些许荫庇就很了不得了。
即便韩冈可以坐视天下报业头上多一道新闻审查的头箍,但韩冈绝不会同意,《自然》的脖子上也被套上绳索。
几位主编的说辞,不出田腴的意料之外,“尔等所言甚是,报社最大的益处就是为民声张,采风也罢,行人也罢,都是官子口。易为人左右。报社立足民间,不涉朝堂。不过……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得你们能够秉公直言,而不是像之前推墙倒户一般,抓住皮毛小事大做文章。”田腴瞅着几人,冷笑,“照我说,大议会的议员,更是规规矩矩从千万人中选举出来的,为民喉舌四个字,议员们更加贴切,你们说对不对?”
终究还是利益之争。谁才是百姓代言之人?议员还是报纸。
田腴这几天觉得自己看得越发清楚,报纸正是想要打压下议会的声势,维持报社在民间舆论上的权威。虽然面前的几人,还有那些小报,并不一定有如此明确的认知,但他们的潜意识中——这个词是出自某本小说,田腴觉得还是很形象和贴切——却已经按照对敌人的态度去做事了。
几位大权在握的报人,在田腴挑明之后,他们一时失语。报社要为民声张,议会是万民代表,谁更代表百姓的呼声,谁的话更能让朝廷信服。
所以这些人的见识就仅止于此了。明明可以相互配合发出更大的声音,明明可以相辅相成去制约朝堂,掌握更大的权力,偏偏认为议会是来抢食的敌人而狺狺做声。
“相公还是不想看到万马齐喑的局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否则也不会在报纸之外,设立议会了。天处高而听卑,正是想要天下人能参政议政,能够让万民的声音能传达于上,才先后有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