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变迁(三)(4 / 11)
粮价,在他们的操纵下,开封府无论灾情如何,粮食永远不涨,而其他州县,粮价的波动也没有过去那么大了,这是福建商会的功德,博得了无数善名,同时他们也在其中赚到了更多。
以此为例证,冯从义的道理,外人也许还不明白,雍秦商会的成员只要听了,很快就都会明了了。
种朴只瞑目深思片刻,就点了点头,“有道理……继续说。”
种沐道:“只是商会辖下的工人,按去年的统计,足足有八十万人。”
“八十万?!”百无聊赖的种师中听到这个数字,都惊讶起来。
种朴在旁做证,“就有这么多。十九你不知道,我们家里的产业就有七八千工人了。”
种沐也道:“的确就有八十万,关西男丁的十分之一。”
凡是人数在超过两位数、基本实行了机械化的工厂,全都加入了雍秦商会,也就是说这些工人基本上都在雍秦商会的管理下。
仅仅是机械、钢铁、矿产等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的重工业,就有二十余万工人。加上纺织、器皿制造等轻工业,总共吸纳了关西全境超过十分之一的成年男子。
听着种沐细算,种师中咋舌不已,“都比关西兵籍上的丁口多一倍了。”
种朴道:“赚钱的,肯定是要比花钱的多。”
“其他地方的工人其实也不少。徐州的工矿,最多的时候就有十五万人。江南丝厂的工人,也有二三十万。京师就不用说了,各种工厂加起来,至少十万人。但我们的八十万,全都是有钱的!这八十万人背后,就是至少五六十万户人家,两三百万人。”
种朴一拍桌子,明白了种沐想要说什么,“市场!”
种师中本是迷糊,但得到种朴提醒,也明白了过来,倒吸一口凉气,“两三百万买家!”
“按照会中统计,我们关陇地区的中等人家,每人每年的棉布用量在一匹半。如果这八十万工人买不起棉布,就等于每年少了近五百万匹的销量。在关西,包括陇右、关中,各色棉布的年销量可也只有不到两千万匹。”
“四分之一啊。”种朴一声叹,不细算他都想不到,这些出卖劳力的工人,竟然会是工厂产品的大买家。
“不仅仅是棉布。”种沐道,“没了这两三百万人,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不知要少卖多少,又有多少商户无法开张。”
“看来我们是做得对了。”种朴笑道。
种师中也有些开心,“江南一帮子都是鼠目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