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五)(4 / 5)
不过韩冈现在拿在手上的这把刀,不仅质地特殊,就是外形,也与方今中土兵器截然不同。
“是大马士革刀?”黄裳对刀剑也有些认识。
韩冈举起刀,递给黄裳:“认得出来?”
黄裳起身接过来,拿拇指指肚摩挲着锋刃:“倭刀给辽人毁了,如今外传利器,也就剩这个大马士革刀了。”
递还给韩冈,他又问,“是收自阿拉伯的胡商?”
韩冈重又拿起刀,竖起来仔细观赏:“不,是王舜臣带回来的。其实做工还比不上军器监的大工造,但材料好,好钢。”
黄裳道:“国中百炼钢也不输乌兹钢多少,只是没乌兹钢这般显眼。”
刀身上那明暗相间的图案,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韩冈收刀入鞘,放在一边,“是中国的铁矿差,含铁太少了。”
“听说广州市面上如今偶尔能见到乌兹钢锭,日后若能跟天竺多多往来,说不定就能多见好钢了。”黄裳又看了看韩冈放在桌上的弯刀,“裳旧日听人说起,大马士革刀似乎不易生锈,不需要如倭刀一般上油。”
“是比倭刀要强。倭刀三天不上油就会生锈斑,大马士革刀就长得多。不过上油是习惯,也没坏处。”
黄裳满口的大马士革、阿拉伯、乌兹,这些专有名词能传播于世,完全是韩冈倡导的翻译标准化的结果。
所有外来词汇,主要是地名、人名以及其他一些专有名词,都按照韩冈的习惯来翻译。
大量翻译外文书籍,来自于韩冈博采众家的倡议,正好也在韩冈的职权范围之内——他正兼任着译经润文使一职。
真宗天禧时置译经院,聘梵僧翻译佛经,再由文臣加以润色,之后译经院就延续了下来。而且沿袭唐时故事,例由宰相来兼任译经润文使。
不过对宰相来说,这只是一个空衔罢了,院中官员,一半是得罪了人,被调来这边发霉,剩下一些真正做事的,都是院中的底层官吏,一辈子爬不上去——在这个时代,精通一门外语并不算多出色的本事,远比不上作得一手不错的诗文,而译经院本身,也只是一个以翻译佛经为主的闲散衙门。
但在韩冈就任之后,佛经给丢到了一边。翻译最多的,是来自于大食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有关医学、天文、算术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是译经院翻译的重点。
而原本译经院工作重心的宗教经典,则被拒之门外。佛经还好说,只是不翻译了,来自西域的景教、大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