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六)(3 / 4)
任何一场对外战争,都要一路、甚至几路的资源来支持。
对西夏时,陕西、河东以五倍、六倍于党项的人口,方才支撑起了连年战事。而为了封锁党项的铁鹞子,更是集中了举国之力,才在陕北崇山峻岭之间修建起了一条千里防线。
辽国的实力十倍于西夏,想要进攻这样的大国,没有中枢居中运作,聚合天下财赋,向前线输送,战事如何能支撑得下去?
吕惠卿好战,是他别有一番心思。都是带过兵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粮秣的重要性?对军需输送的底细也是门清。真要到两国鏖兵时,怕他也是避之不及。
……
曾孝宽回到公厅中坐下,摆在案头上的茶汤正冒着热气。
案头上的公文,依然厚厚一堆,似乎从早上开始就完全没有变动过。天知道,方才他出去之前,已经批复了不知多少本了。
曾孝宽很是难解吕惠卿的想法。
在过去,吕惠卿的心思还是很容易让人看透。比如他明明对经学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却偏偏要去为王安石修《三经新义》;当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推荐他进入东府后,便急切地推出了手实法——吕惠卿的想法,实在是太明显了。
相形之下,韩冈过去的行事风格才当得起渊深莫测四个字,或者说,总是与常人的思路拧着来,让人猜不到。
可这一回,吕惠卿的想法却同样的让人难以明白。
打仗的事,曾孝宽不觉得自己能胜过有经验又在边地的吕惠卿,可兵要吃粮却是不用多说的。
前方打仗,就要后方尽力供给,若后方不能供给得上,这一仗不用打也知道是输定了。
朝中中层如今充满了新党成员,若有王安石在朝中领导,说不定的确能保证前方的粮饷供给。
臣子能够架空皇帝,而几乎控制了在京百司的新党,加上王安石,或许可以保证一干反对出兵的宰辅,无法干扰前线的战局。
只是那其中有韩冈啊!
在军事上,韩冈一个人的破坏力比起其他宰辅加起来都要大。
虽说当年韩冈在罗兀城表现得很正直,可吕惠卿愿意将胜负放在韩冈的节操上?到了他这个位置,又有谁会相信其他同僚的品德?
正猜测着,曾孝宽随意翻动着公文的手,突然定住了。
这是从河东递上来的奏章,并代轨道通车后,军需转运节省下来的时间。
轨道?
河东的轨道,只修到了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