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2 / 4)
现如今,十九岁时状元及第、曾任御史中丞的王拱辰,前参知政事张方平,正分别就任宣徽南北院使,时间也不短了,让韩冈和吕惠卿分别替代他们两人,也正好合适。
王安石静静地听着两府的安排,不置可否,而是问道:“记得熙宁九年曾有诏,宣徽使班序视同签枢。吕吉甫为枢密使,西府之长,如今统领西军,破北辽、复灵武,却视同签书枢密院事,岂非有功而贬?日后又如何激励后人忠勤向国?”
旧时,宣徽使的地位相当于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同知枢密院事,具体高下,就得看哪一个先上任。直到熙宁四年,才规定在参政、枢副和同知之下,但只要上殿,还是站在两府的班列中,与签书枢密院事等同。
“子华、持正二相公已经准备上书太上皇后,请颁特旨,让吕吉甫合班时,在知枢密院事之上就行了。”知枢密院事的章惇说得毫不在意。
宰相,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这是两府排位的次序。只要章惇不介意,太上皇后下诏就可以给吕惠卿一个体面。这样的诏书,历年来不知颁布了多少,只是安抚那些资历老却没能就任高位的重臣。
仅仅是个面子问题,章惇并不放在心上,还补充道:“玉昆也是,位在枢密副使上。”
“不要就此成为故事就好。”
不过是排位问题,也许有人很在意,但章惇只会觉到好笑。手中掌握的权力才是要紧的事,一点虚名算得了什么?礼仪上占点便宜,能更靠近天子两步,除此之外呢?哪里比得上手握实权的西府之长?
“平章也不必担心。吕吉甫那边不好说,玉昆处多半会上书,不会占那点便宜。”
王安石默然点头。
韩冈若不肯接受特旨改变班序,那么吕惠卿也不会去接受,到时候又是麻烦。不过这就是要两府去劝说吕惠卿接受安排,以吕惠卿的性格,这还真难说。
“实差呢?”王安石又问。
“吉甫是判大名府,兼掌河北兵马。至于玉昆……”
章惇笑了一下,不用多说了。虽然韩冈在京中,但他无意就任实职,只想发扬他的气学,就让他继续做老师好了。跟王安石继续打擂台。这翁婿二人,看起来都不把官职放在心上。
这是放眼未来,并不争于一时。
韩冈既然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态度,其余宰辅当然也不会与他为难,不管日后韩冈能凭借他此时的布置做到何样的成就,可眼下既然不争,还有必要去招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