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三)(2 / 4)
算是用心良苦了。”
身为宰辅,冯京不便出外饮宴,只在家中请人喝酒。王安石复相之后,蔡确没有刻意与冯京疏远,作为御史台的主要官员,不与新党为敌就是善意,太过贴近王安石,反而惹祸上身。倒是与冯京,那就是亲戚间的往来,并非曲意逢迎。
不过冯京已经做了一年的宰相,蔡确在京城中已经拖不下去了,两次应付场面式的上书请郡,再来一次,多半就会给批准了。他不是吴充,能得天子信任,与亲家王安石对掌二府。冯京的相位一时间无可动摇,蔡确自知今年之内必然要出外任官,要找一个好差遣,就要靠冯京来帮忙。
酒过三巡,两人的话题已从韩冈身上转到了御史台中。
“邓绾前日荐蔡承禧为御史,今天应是他入台的日子吧?”得了蔡确点头确认,冯京便问道,“持正你观其人如何?”
蔡确摇摇头:“没看清他长相,只看到了临川二字。”
冯京笑了一声,也是摇了摇头。
与吕惠卿、苏轼、张载等人一样,蔡承禧也是嘉祐二年的进士。不过这一点不足为奇。真正惹人注意的是他的籍贯——江西临川。
临川是文学之乡,在江南西路也是以进士迭出而知名。蔡承禧的父亲蔡元导甚至中过制科里的茂材异等——制科第三等任官,等同于进士科状元,难度可想而知——只是因为触犯律条而被夺了功名,但他十几年后重新出山,又是轻轻松松地与儿子一起考上了进士。可如今一旦说起临川人中最为有名的一位是谁,则没有第二个答案,当然就是当今的首相,新党的核心、主持变法的宰辅王安石。
“朝廷之设御史,就是为了监督百官。所以宰相无权举荐御史,只能有御史台本身和翰林学士来荐,但蔡承禧的任命,少不了有王介甫的授意。”蔡确板着脸,也不避忌冯京同样是现任的宰相。
“若御史台也以王介甫马首是瞻,东府就当真成了王介甫的一言堂了。”冯京对蔡确的表态很是满意,“只可惜持正你已难在御史台中久留。”
蔡确没有接口,这就要看冯京怎么打算了。
其实对于冯京的小心思,蔡确私底下是不屑一顾的。天子喜欢开疆拓土的光荣,如果种谔能重夺罗兀城,再一次证明了新法的好处,又怎么会让旧党上台秉政。
自从新党秉政后,天下的变化——尤其是军队的变化——天子肯定是都看在眼里。韩琦、富弼、文彦博一干元老秉政时,对西夏胜果如何?如今官军对西贼的胜果又是如何?在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