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一笔定黜陟(上)(2 / 4)
哗哗作响,终于看到能过得去的一份。每一条回答都是严格按照《注疏》而来,让上官均也不由自主地点起了头来。
“这一份不错,竟然有二十八条中格。”
所谓的中格,就是关键字一个字都不能差,省的、多的,都只能是“之乎者也”之类的语助词。在三十条问题内,能中上二十八条,在上官均昨日看过的试卷中,也可以算得上是十里挑一了。
其他点检官也不做自己的事,都看着上官均的动作,见到他连着摇头,看得又快,知道那些试卷想必都是不堪入目。等到上官均终于点起头来,便互相看了一眼,不知道那是不是韩冈的卷子。
接下来,上官均像是转了运,翻过两份之后,竟然又发现了一份试卷有多条中格。
只是他的头没点多久,却又一下皱起眉头,自言自语:“这条不合注疏啊!”
不同于前面的一份让他满意的试卷,错误的两条,只是漏字缺字。而这一份不中格的回答,完全是自出己见,与《十三经注疏》全然有别。
“易与天地准”,是《易经》中极关键的一句话,也是正常考生都能回答的出来的题目。前面被上官均摇头否决的试卷中,正确回答的也有大半。但偏偏这一张卷子给出的答案,却离经叛道。
不过,这答案也不是前面看到的卷子那般,全然是胡乱写来,尽是赘言废语。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念着回答中的两句,已经可以看到在其背后,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上官均一抖试卷,亮给众官:“这是谁家的说法?!”
“这是张横渠的释义。气为万物之本原,不是他还会是谁?!”叶祖洽不愧是状元之才,立刻就给出了答案。又盯着试卷看了两眼,当即发现了另外一处与注疏不同的回答,“至于‘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者……”他有些犹疑,“好像在哪里听过,却又一时想不起来。”
“这是介甫相公解周礼的一段,在相公的《淮南杂说》中有此一节。”陆佃这时开口。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汉末郑玄加上唐初孔颖达的注和疏,已经通行了几百年,但王安石对此却又不同的解释。陆佃是王安石的弟子,当然知至甚深。
得到了叶祖洽和陆佃的回答,上官均将试卷一抖,不用再看了。
静默也随之降临于厅中,视线在空中交错,众官沉默地交换起了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