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一)(3 / 4)
。
“不敢,思立久闻韩机宜之名,今日一见,方知盛名之下故无虚士。”景思立不愧是进士家的子嗣,说起套话来,也是文绉绉的。
看着文气甚重的景思立,韩冈就想起了王厚。他们两人都是深悉兵法的进士的儿子,都是已经或准备在军事上有所收获的武臣。也许景思立的现在,就是王厚的未来。
只是王韶至今也没有转为武将,依然还是文职的身份,甚至还有一个侍制头衔,在这一点,他就不如景泰做得干脆。
韩冈与景思立寒暄了一阵,便上马与他并辔而行。
景思立是第一支抵达熙河的外路援军。今次从关西各地,来到熙河路的实际战力,总计将达到了破纪录的三万人。
当初攻打罗兀时,种谔带去的兵马也才两万。从这兵力的数量上看,可要安排下三万人的饮食,同时还要照料胃口比起三万大军还要多上许多的万匹战马,韩冈这些天在累得一身疲惫后,有时都会觉得王韶好不容易才为他争来的随军转运使。还不如在巩州做个安安心心的通判。
景思立自从军后,积极地领军上阵,多有功勋,又能主持着缘边重要军州的军政大事。他能压倒毛遂自荐的刘昌祚,得以统领秦凤援军,并不是仅仅靠着张守约对他的赏识,以及传言中沈起对刘昌祚的不满——那位名震汉蕃的神箭实在是跟文臣合不来,韩冈对此都有所耳闻——而是他真的有这份本事。
景思立和韩冈说着闲话,话题不知不觉地就转到了眼前这望不到尽头的田野之上,“看到了这一片田垄,才知道巩州不是得来无由。”
“还是人手少,要是能再添些人丁就好了。只是现在的情况,又有几人愿意来熙州、巩州屯田?”韩冈叹着气。“左近都是吐蕃人,就是为着后代考虑,只要有钱还是在秦州买房置地。到熙河路来,就是纯粹的枕戈待旦。在种田的同时,还要随时准备战斗,没有哪个普通百姓能有如此胆识。现如今巩州的安稳还是靠着广锐军那群叛逆。”
“广锐军也算是难得的精锐了。不然区区三千人,也闹不出这么大的声势。”景思立与吴逵也见过面,对其人的武艺、将略也十分欣赏,谁知竟然会变成现在的局面。
韩冈没有景思立的感慨,似是无意地说道:“听说今年天下厢军就要全数撤并,所有的旧时军额都将改换。”
景思立看了韩冈一眼,熙河路的机宜文字这话说得好像太直白了一点:“厢军也有要上阵的,而且里里外外的事务也少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