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9章 西行记(五)(3 / 4)
地想要知道西地的真实情况,有时候,奏折之中描写的东西,与实际情况恐怕有很大的出入。
对于大明本土,他并不担心,那里经历了十多年的深耕,所有人对于大明已经有了极深的认同感,身为一个大明人,已经成了他们的骄傲,无数的典章制度,法律法规深入人心,礼部尚书萧华推行的村村有学堂家家有读书人的计划在大明本土已经结出了硕果。而楚地,虽然是大明新近征服的,秦风也没有太多的担忧。因为有着闵若兮的这层关系,融合楚地的难度会比想象中小,更重要的是,南楚本是膏腴之地,百姓富裕,这两年过得极苦,也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到了大明手中,用不了几年,或者他们的富庶于繁华甚至会超过大明本土。
唯一让秦风放心不下的便是西地了。
论自然条件,这里远远不如大明本土与楚地,在西秦时代,他们更多的是扮演着强盗的角色。苦寒之地,自然就民风彪悍,想要融合这里的子民,想要付出的代价,会比其它地方难上太多。
因为想让这里的人摆脱贫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偏生老天爷还不作美,西地很多地方,居然在今年发生了十年一遇的旱灾。
这让西地的境况雪上加霜。
今年政事堂进行援助的重点在楚地,对于这一点,秦风也很清楚,因为这是用最小的代价来迅速地让楚地恢复繁荣。
一分力量投入楚地,便会让楚地有几分的收获,而十分力量投入西地,或者只会有一分的收获,所以政事堂自然会选择先易后难,在政事堂的计划之中,现在减弱对西地的支援,等到楚地恢复过来,国家便能腾出手来,与楚地一起对西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援助。
这样的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执掌来说,制定起来不会有丝毫的愧疚感,但对于西地人来说,或者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因为这会让他们的贫困无法得到解决。
所以秦风要来亲自看一看。作为一国皇帝,他必须要对有可能存在的隐患有着清楚的了解,他可不想当他与齐国作战的时候,西地出现什么不稳定的迹象。
离开虎牢关的前十天,秦风的心情是愉快的,不管是以虎牢为中心的区域,还是以雍郡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势头都极其良好,农夫们正快活地在田地里收获着庄稼,从他们的笑容和歌声之中,就能知道今年获得了一个丰收年。在这两个区域之内,都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这几年,大兴水利的这些地区,并没有受到旱灾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