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营边军矛盾起(1 / 4)
朱常洛是亲征皇子,自是住进了三屯营镇府的总兵府,张守愚也不敢怠慢。
黄辉乃是朱常洛的侍讲,既是老师,其实也是“保姆”,日常规矩都要照办,有他操持着,这些糙军汉也没甚么大的失礼之处。
因为皇帝犒赏三军,整个三屯营都欢腾起来,李秘等人也终于是见识到这座军镇的神魅力。
这些边军和边民彪悍且豪爽,直来直往,或许会为了半杯酒而大打出手,打完再喝过,酒醒了也忘了。
这里便不得不提一下大明朝的军户制度了。
大明是屯田制,简单来说是朝廷把土地交给军户,平时种地,冬季训练,战时可以战场了。
这些军户大概有几个来源,一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那一批,叫做从征军,第二种叫归附军,顾名思义是归附明朝的,里头主要是元朝投降过来的叛军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士兵。
第三种则是配军,也是被发配充军的官吏或者军民,第四种是垛集军,也是从平民之征兵,也是大明朝军士的主要来源。
一旦参军,便成为军户,而且军户是世袭的,也是说,你老子是兵,你是兵,你的儿孙也是兵,只要大明朝不灭,你家世代都是兵。
军户在当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不能从商或者参加科考,否则也不会将充军当成犯罪官吏的惩罚手段之一了。
朝廷把土地交给军户,或者让军户去开垦荒地,而后给朝廷缴纳粮税,这些粮税,也是大明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不过大明朝的税收很重,军户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每个军户都必须出一人当兵, 叫做正丁,正丁死了之后便由次丁补,次丁也无法入伍,让余丁补。
朝廷对这些军户的盘剥非常严重,以至于军户都以脱离军籍为荣,为此还出现了大量的逃难军户,宁可抛弃这个出身,成为流民,或者落草为寇,也不愿意当兵。
如蓟镇这个地方,防守的边墙大概有两千华里这么长,可嘉靖年间的一次彻查,才发现两万多军户已经逃走了大半。
军户逃难之后,主将正好瞒报,用来吃空饷之类的,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逃走的越来越多,空缺越大,将领们吃的空饷更多。
朝廷对此不满,要剥削,到头来还是欺压到军户的头,军户不堪重负,又会逃走。
也亏得戚继光治军有方,眼下整个蓟镇防线拥兵十万,军户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
盖因戚继光与其他将领不同,他除了是军事家之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