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锦囊三策(3 / 5)
“只因圣君在位,才有这些贤臣辅佐,归根到底都是陛下洪福齐天。”张诚适当的拍了句马屁,心里却恨清楚,自家君的话不能全信,三条建议,第一条对于万历的吸引力远没有后两条大。
明朝藩王宗室的厚养体制问题,其实在当下已经非常明显,宗室如同一个巨大包袱,一直在吸大明朝的血。万历对于这帮亲戚没什么感情,也不想维护他们什么,但问题是,基于亲亲相厚原则,他也不能对这帮人怎么样。
范进提出的方案,其实是历史万历期推行的宗藩条例改进版,把一些内容做了改动,把它提前出台。其禁止宗室接触军队一条,着实搔到万历痒处。当初洪武设立藩王典兵制度,希望朱家子孙带兵保卫朱家天下的想法在靖难之后已经行不通,尤其是在宁王之乱以后,明朝皇帝对于自家人的防范远防范蒙古人更用心。禁止藩王接触部队,杜绝了某个惊才绝艳的宗室效法成祖更替天下的可能,这种主意皇帝自然欢喜。
再说这种开放四民的策略,表面看是给了宗室读书科举或是经商的出路,其实是变相的削减宗室禄米,把原本的禄米换成了一钱不值的宝钞。接下来自然是要核实宗室实有藩田,没收超额田产。
原本宗室因为自己的超然地位,地方官不敢招惹,吏员衙役更是打死白打,衙门绝对不敢去清丈王府的田。现在给了宗室读书名额,让远枝弱宗去查那些长房嫡出,以宗室制宗室,这部分坚冰能逐渐瓦解。于皇帝而言,自己的叔伯兄弟财力被削弱,财富归自己所有,自然是欢喜。
至于第三条减税,张诚大约能看懂一部分。这份减税建议建议一次性豁免苏松全部欠税,把自洪武以来苏松累计拖欠朝廷的几百万石粮税一次性免除。这部分税收从国初一直积累到现在,想想也知道未来多半收不来,只是没人敢开这个口子免掉。毕竟苏松欠税的原因,可以一路援引到大明坑爹的税制以及苏州的惩罚性税收,即使收不来大家也都装鸵鸟当看不见,没人提起。
现在让万历下旨免掉这部分钱粮,户部可能会跳脚,但是苏松这边的普通百姓以及士绅,却是是要感谢皇恩浩荡。乃至整个东南,都会传颂天子圣明的美名。万历自大婚以来,还没有特别露脸的事迹供自己吹嘘,用肯定收不来的粮税在东南得个圣君名声,他自然会考虑。
不过张诚不明白的是自己家之位主子绝不是个宽厚的人,严党大将赵华被坐实亏空公款十万两,全家充军做苦役追赔,父而子子而孙,清流士世代充军。到了万历朝有人看不过去,向万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