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一石二鸟(上)(3 / 5)
做出布置,也没当回事。没想到韩奎的司并没把韩奎的报告太重视,反倒认为他小题大做。江宁城那么多阿鼻,历年也有些和主家冲突的事。官司打不赢,一怒起来和主家争斗的事也偶尔发生,只要去些官差也解决了。事后还能敲诈事主一笔钱财,让对方花钱买平安。
是以对于这个消息,锦衣卫那边只当成了个发财的路子,虽然加派了人手巡逻,却也仅此而已,没有进一步的安排。等到事情真发生,锦衣卫加派的那点人手起不了什么作用,临时调人来不及。紧接着便又接到冯邦宁部下的求援信息,自家公子出事了。
冯邦宁新近看积善巷里一位妇人,本来是想抢人回来享用的,后来又觉得还是在对方家里较刺激,每次都是登门去做恶,事后又以女子丈夫儿子等人性命要挟,不许其逃走或自尽。这事周围邻居也有所知,但是这一带都是普通人家,连书生都没有,谁也惹不起冯邦宁。
今天的奴变是天赐的良机。这些人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只当是城里有人造反,便也借着这机会以串锣为号,大批百姓冲进了积善巷,包围了冯邦宁所在的房屋。城那些被他祸害过女眷的人家,差不多都参与其,还有些士绅也在暗发力,给官府打了招呼。如果官军用暴力手段杀戮无辜妇孺,自己这些士绅也不会坐视……
即使没有士绅发言,也没多少人愿意签发调兵杀人的命令。这种事是要承担责任的,冯邦宁固然是要救,但是自己的前程也要保。明朝到了万历时期,对于民众事件的处理态度,基本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人愿意把事态激化成民变或者暴乱,再调兵平灭。
在另一个时空,万历丝绢案发生后,民变已经搞到传檄四方,绑架县令的程度,距离造反也一步之遥,朝廷在官兵到来之后,依旧只是惩办了首领,于大多数参与者根本不追究。法不责众这话,在万历年间是个态度,而不是一句托词。
江宁的衙门多,治安这部分工作有若干衙门在管,结局是真出了事,大家没人愿意出来承担责任。军队虽然随时可派,可是事后谁承担责任,谁来定性?冯保那种人可不会因为你救了他侄子真的给你当靠山,他只会认为你救他侄子是应该的,不救是过错,屠杀百姓的锅他不会替你分担半点。锦衣卫是冯邦宁的直属机构,责任最重,天生有保护他安全的责任。
可是眼下锦衣卫是弱势机构,在朝堂都混到给张居正当外围打手的地步,没什么发言力。杀害百姓这个罪名,江宁锦衣衙门没人承担的起。有人提议过派一些人去把冯邦宁抢出来,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