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相煎何太急(2 / 5)
。”
一年长些的翰林学士皱眉道:“河套春汛,乃天灾也,非河工不利。陛下心疼罹难百姓,一时急怒之下传旨拿人也是有的。汝为天子近臣,原该好生相劝才是,岂有一味顺应之理?若松禅公在此,见汝如此,必深失所望也。”
“此言大善,松禅公何等风骨,汝为松禅公子弟,当有死谏之风骨。”
一众翰林乱哄哄的对贾琮鼓舞道。
贾琮轻轻一叹,道:“琮以为,自古为臣之道,无过于文死谏,武死战。若琮未弃笔从戎,得幸位列翰林院中,必如尔等所言,若以为有于国不利之事,合该行死谏之法。琮曾于清风明月中,作诗明志。所谓*******,岂因福祸避趋之?
可惜琮不得已奉家中老太太之命,舍弃清贵文事,子承父业,袭了家中爵位,吾心甚痛。
琮尝随先生就学,先生教吾:在其位,谋其政。若天下人皆能各安本职,则天下必安。
故而,如今琮为武将,唯有以皇命为重,岂敢僭越本分,行阁辅翰林之事?
这等事关国朝社稷,辅劝君王的大事,唯有依赖诸位高贤了!”
“……”
一干翰林院老中青三代“高材生”,悉数眨着眼看满面诚恳之色的贾琮。
很尴尬的沉默了……
能读书读到翰林院的,真没什么傻子。
哪怕当初进学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在翰林院中待上一年半载后,世道如何,该知道的也都该知道了。
文死谏?
呵呵,呵呵呵……
“好一个*******,岂因福祸避趋之!”
正当在众人都尴尬的不再言语时,一直沉默的内阁中终于传出动静,伴着一道含怒的声音昂然而出的,是一道高大的身影。
不是当朝次辅,新党中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宁则臣的左膀右臂赵青山,又是何人?
赵青山身量高大魁梧,方正脸上满是正气,他居高看着贾琮,沉声道:“都道贾清臣为天下第一才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只三言二语,就将一众科甲出身的状元、榜眼、探花,说的哑口无言,不愧为松禅公之子弟!只是,老夫以为,这二句诗你虽作的好,却不配吟。你以为何?”
贾琮想了想后,在众人瞩目下,点点头,又摇摇头,道:“赵大人,贾琮如今的确做不到这二句,但并非无胆,也不是没有忠心。是贾琮认为,以自己目前的学识和认知,还无法判断如何做才是真的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