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抢东方朔的饭碗(2 / 3)
身情节出色,这两个原因也占着很大比例。
因为没有前人比对,自然大家都先入为主,评书也多以马晋这个开拓者的规矩为准。
但说实在的,马晋的评书水准绝对称不上出类拔萃,甚至连优秀也就算勉强及格,就这还有点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马晋就是个外行,说书也就是几个月的功夫。
马晋说书其实就是凭借后世对评书一行的见闻和了解,再加上其优秀的文学功底,然后又磨砺了一番嘴皮子和表演经验后,所以才算的上像模像样。
但从本质来讲,马晋这个不完全算评书,或者更像是如同后世百家讲坛那般的讲故事,只是情节和表演风格的方面,更靠向评书而已。
马晋说书的优点在于他是编剧出身,构置情节能力出色,说书节奏把控到位,而不足的地方就是表演风格,普通且没特色,口活和台风也次点。
不说和后世那些大家比,如今就是徒弟郭同他们也和他没什么区别了,超越也只是短时间问题。
简而言之,马晋自己表演的马氏评书其实和后世评书大相庭径,反而是他几个徒弟,一边表演一边琢磨,风格模式越来越像后世那般靠拢。
………
话说回来,对于评书,马晋还能靠着会讲故事勉强模仿,虽然味道不对,但也能糊弄事,但相声不行。
不管其源头如何,在马晋的印象里,相声的特点是逗乐,评书是用故事观众吸引住,而相声就是把观众逗笑。
一逗一捧的对口相声,把台下观众逗的哈哈大笑,是马晋心里对相声最经典的印象。
评书,哪怕是个外行,嘴里不打磕巴,死记硬背一本《隋唐》,不说表演风格如何,起码场子能撑下来,就算是书说的平淡似水,靠着不错的本子,也勉强留住观众。
这不是马晋胡说,从如今遍布京城各个茶铺酒馆里的,那些自学成才的说书先生就可以看出一二。
相声则不然,如果没有天赋,两个人干巴巴的说,一个包袱都没响,那感觉,别提多尴尬了。
这其中的节奏、捧逗、包袱处理及各种关窍,不是外行能够随随便便就能说明白的。
哪怕那个人是博士………
………
所以,对于郭同弄出来的“双人评书”,马晋最多只能给予其一些大方向的指点,或者提供点段子,但具体表演把控,还得郭同他们自己琢磨。
摸了摸短须,马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