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义理"的标准(2 / 3)
‘所’是什么?生活水平又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安居乐业? 如果按照贵族阶级的逻辑,四民各得其所,那就是士、农、工、商安心于自己的本分,士人就专心统治天下百姓,农民专心耕种,老老实实地接受士人的剥削;工匠专心生产,老老实实地接受士人的剥削;商人专心经商,老老实实地接受士人的剥削…… 这种各得其所只是对士人单方面有利而已,因为没有了‘下克上’,阶级之间失去了流动性,‘出身’就决定了一切,这对贵族阶级之外的所有人无疑都是不公平的,是与‘义理’相抵触的。 这样一来,对于贵族和大商人而言,锦衣玉食是安居乐业;而对于农民和工匠来说,天天都能够吃饱肚子,偶尔还喝点劣酒,沾点荤腥就已经是安居乐业了。 ——但这种天差地别的双重标准,难道就符合‘义理’吗? 至于再也不受战乱之苦……百姓即使是在没有战乱的时候,也必须承担沉重的税收,而战乱的时候不仅要承担更加沉重的税收,还要时刻担心被己方抓去当壮丁,或者被敌方抢劫杀戮。 没有战争,百姓其实也只不过能好过一点而已,如果仅仅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就认为自己尽到了对百姓的义务,可以心安理得地拿着刀剑继续剥削自己治下的百姓的话,那么这种‘义理’也不过如此。” “这……可是……” 听了楚轩的话,阿国的脸上露出了十分茫然的表情,她的心里好像有许多话想要说出来,但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要对楚轩说些什么。 楚轩十分尖锐地指出了阶级社会所存在的根本矛盾——虽然阿国并不清楚“阶级社会”这个概念,但“阶级”无疑却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中。 难道,那些“贵人”们享受百姓们的供奉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因为他们是神明的后代,或者是侍奉神明的人……后来又多出了侍奉“神明的后代”的人,总之这些有权力从百姓那里收税的人全部是“贵人”。 而百姓们住在属于贵人的土地上,接受着贵人的保护,那么他们从贵人那里得到的,不管是土地里的产出还是别的什么,乃至是他们的生命,不也都是理所当然地要在贵人们需要的时候无条件地奉献出来吗?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只不过因为贵人们的“仁慈”,所以才拥有了一个安身之处,所以才能够将生命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我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你所想的那些,就是由贵族阶级所制定的‘义理’。 一直以来,你根本都没有真正深入地考虑过它的正确性,因为这个世间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那些行为也就被所有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在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