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五章 青州群英会(2 / 4)
利用等等,应有尽有。 当时的青州军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就算解密的详细些,也不会有泄漏机密之虞。而且徐荣当时的运筹,他的亲兵都很清楚,资料确实也比较确切。 在那之后的战役,泰山书院拿到的资料,和其他诸侯所知的就没多大不同了。从河北大战开始,骠骑六军就已经成型,每一场战斗,都是对战术思想的完善,如果随便就解密当时的运筹情况,很容易被高人看破虚实,加以针对。 王羽是不会轻视那些虎视眈眈的敌手的——曹操、孙策、郭嘉、周瑜……哪个不是足以搅动天下风云的俊杰? 当然,诸葛亮虽然可靠性存疑,但王羽对他的看重毋庸置疑,只要他有这个愿望,并且愿意付出一些代价——比如签订保密条款,保证五年之内不离开青州什么的,想列席倒也问题不大。 除了诸葛亮之外,新来不久的庞统、魏延都得以列席,再加上贾诩、黄忠、赵云,以及王羽特意从魏郡召回来的徐庶、鲁肃等人,军议的规模和档次,顿时大大的提高了一个台阶。 唯一的遗憾就是,太多未成年了。 除了贾诩和黄忠之外,年龄最大的就是刚刚二十二虚岁的徐庶和鲁肃,其次是十八岁的魏延,十七岁的赵云、潘璋、马忠,十五岁的庞统,再有就是十三岁的诸葛亮…… 用贾诩私下里的吐槽来说,这哪是军议么,根本就是托儿所么——这也是青州新兴的机构之一,职责介乎于后世的小学和幼儿园之间。 吐槽归吐槽,其实贾诩对这个阵容还是相当满意的,特别是对能极大的分担他的工作的几个人,他更是报以了极大的友善和热情。 其中他最看重的反倒不是得意弟子庞统,亦或机变百出的徐庶,而是诸葛亮。 贾诩认为,以诸葛亮现在表现出来的特质,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位比田丰还要勤勉的幕僚,而他在军略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同样比田丰高。有了这么个助手,他今后还用担心工作繁重的问题吗? 因此,贾诩现在最热切的就是盼望诸葛亮长大,只要十八……不,十五岁就足够了! 王羽对此既惊讶又好笑,笑的当然是胖子的惫懒,惊讶的则是贾诩的看人眼光。三国时代,诸葛亮是不是智谋第一,后世可能还有争议,但无可争议的是,他的勤勉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知道,这位可是事无巨细,必躬亲之,最后活活累死的! 贾诩憧憬于美好的未来,王羽陶醉于群英荟萃的现状,多少有些心不在焉,而在场的一众年轻人无一不是当世俊彦,才智高绝之辈,对王羽固然是敬佩有加的,但彼此之间多少会有些不大服气。 这不,王羽走了会儿神,这边就吵起来了。 “兵者,诡道也,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