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九章 隔河相对峙(3 / 4)
小,可还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而青州军既然已经出现在南岸,再想搞长途奔袭已是不可得,只能面对面的打一场会战了。 这不是主公一直竭力避免的情况吗?他很担忧,远不似两位战友那么乐观。 ……无论是战争还是政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迎头一棒总是出现在你最得意的时候。 这是袁绍束发行冠礼时,他那久历宦海沉浮,一度官拜司空,位极人臣的父亲对他提出的忠告。 今天,他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尽管这种感觉不是第一次出现,中平六年时在洛阳,初平元年时在酸枣,以及河北大战开打以来后,他已经多次从巅峰瞬间滑落,饱尝了跌宕起伏的滋味。 可现在,望着大河南岸冲天而起的滚滚烟尘,高唐城下累累的尸骨,以及刚刚退下来的那些垂头丧气的残兵败将,他的脸上依然火辣辣的,就像是刚刚被人甩了一记耳光。 中计了! 中了最粗浅的挑衅之计! 年少为郎官,名满天下的世家麒麟儿,被一个豪强出身的少年,指使一个寒门出身的无赖,就这么轻而易举的给耍了! 他的目光收缩着,收缩着,凝聚如针! 他的脸抽搐着,抽搐着,狰狞如血! 沮授看得心惊肉跳,生怕袁绍又发起疯,命令大军渡河决战。因怒攻城,不过损兵折将,士气低迷,若是贸然渡河,那就是取死之道了。 王羽不可能放过这个半渡而击的机会。 左右看看,发现无人敢于抬头直视,沮授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小心翼翼的提醒道:“主公,我军如今军力已疲,又有大河阻碍,实不宜再起战端……” “你打算让孤,就这么看着小贼,耀武扬威?”丝丝寒气,比隆冬的寒风还冷,从袁绍的牙缝中吐了出来,“不论王羽先前有何谋划,但两军既已对阵,谁也不可能脱离战场。主公,此刻正当镇之以静,寻找敌人弱点的同时,弥补自己的破绽才是。” 青州军主动杀至,在袁绍看来,是狠狠的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但从兵法上来说,却算不上明智。 有大河阻碍,青州军无法在第一时间进入战斗状态,先前的疲敌之计,效果大减。同时,进入交战状态之后,青州军也不可能说走就走。青州军并非纯骑兵部队,机动力并不占多少优势,临敌之际转身离开,无疑是邀请敌人来衔尾追击。 大河,无疑成了这场战斗的胜负手。哪一方渡河进击,另一方就拥有了地利。对峙的时间越长,对被分割开的青幽联军就越不利。 不直接面对祢衡的时候,袁绍还是能保持理智的,静下心想想,沮授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不过,他心里很快又升起一个疑惑:“既然有种种不利,王贼为何还贸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