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一章 清河劫难(3 / 6)
,日子肯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唏嘘了一阵子,他又想起刚刚的话题来:“魏大哥,你刚才说不过,是啥意思?是要等安平的仗打完,再回去吗?” “那倒不是。”魏升笑呵呵的答道:“无论做买卖还是过日子。都得要有个好地方才行,这世道,地方好不好,不在于水土,而在于人。” “人?” “嗯,是人。”魏升点点头,很认真的说道:“清河为啥这么太平,还不是君侯他老人家的仁德?不过啊,君侯会不会一直在清河驻留。还不好说呢。前阵子,君侯不是传檄各地,号召百姓去青州屯田吗?再早些时候,那位刘使君也这么说过……” “你想去青州屯田?”杨超的眼睛一下瞪了老大:“那可是青州,好几百里之外呢!” 安平与清河接壤。在两地之间迁移,虽然也是背井离乡,但毕竟地方的水土和风俗都差不多,心里上的距离也比较接近。而青州与冀州之间足有数百里,还隔了条黄河,感觉起来,就是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王羽在清河民间威望极高,可依然没办法驱使青州百姓随军撤退。别说去青州,就算是先前刘备打算带着百姓去平原,民间的响应都不怎么热烈。 不是王羽的魅力不够。而是华夏人的乡土观念决定了一切。 “不走不行啊,君侯走了,袁将军来了,留下太危险了。”魏升爱怜的看了一眼妻子。低声说道:“要不是娥娘前些天染了风寒,我可能就随着大军一起走了。等娥娘身子大好后,我还是要走青州的。” “不至于吧?”杨超不相信,或者是不愿意相信,喃喃道:“又没打仗,袁将军来了,也顶多是纳粮出丁呗,能有啥危险?” 久经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单是痛苦,还有见识上的增长。杨超知道,兵灾中最可怕的,不是某地易手,而是两军为了争夺一城一地,反复进行的拉锯战。 在拉锯的过程中,地方上的生机会被一点点的锯断,榨干,直至某一方完全占据了上方,或者这个地方彻底毁灭,方至告一段落。 清河眼下的情况,是最理想的。尽管人们对王羽的离去,多少有些遗憾,可王羽不战而退,总比两军反复争夺来的好。 一般来说,刚夺回失地,官府多少会抚恤一下地方,以减免税赋之类的手段,来稳定人心,说不定又是一场因祸得福的际遇呢。 这也是清河人对去青州没有热情的重要原因之一,能在本乡本土的维持着,谁愿意远赴他乡,重新开始啊?哪怕新地方的政策再好也是一样。 “你还不知道吧?”魏升的声音压得更低了,几至微不可闻:“郡城和东武城都贴出告示了,说是为了筹集钱粮,攻打青州,袁将军要向地方上收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