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挖空(2 / 3)
国参观的非常仔细,以至于董峰不得不专门派了两个人陪同他,以免有什么商业机密被看走了。 这样看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原本还有所顾虑的管安国,根本不用谈判和说明,就千好万好了。 这么几天的时间,也刚好足够汤处长红光满面的从京城返回了。 这年头,中国国产的空调要么是零件全进口,国内组装销售,要么是进口压缩机,配套其它零件组装销售。为了购买压缩机,国内的空调企业非得准备大量的外汇。 因此,陈宝庆拿着大型压缩机的设计图,随便找一家企业代工,对方都要高看一眼。 生产一台中央空调,就配购几十台家用空调,这样的机会放在大华公关部眼里,那就是上好的公关材料。李琳专门找到了舒浩,将空调挂在了德邦旗下,随便印刷一批logo,就大送特送。 其中的部分功劳,自然要归于汤处长。 受到了表扬的汤处长,也变的非常好说话,决口不提826所的建议,反而劝说他管安国快些做出决定。 管安国本来就有些心动,受到汤处长的推动,很自然的同意了,没几天的功夫,双方开始商讨协议。 比照钻井采油研究院的三次采油所,856所等于变成了大华实业的独立承包商,只是承包的内容为相对特殊的技术研究。 两名科工委的领导来到了上*海,另外还有十多名各个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观礼。 在这个艰难时期,任何能够减轻负担的事,军方都会同意。 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能趁机出来旅游一趟也是个不错的差使。 苏城在协议书上认真的签了字,接着与管安国交换。 大华公关部做了充分的准备,让签字仪式看起来很像一回事。 只是因为科工委研究所的性质,只有两名文字记者来到了协议现场。 “欢迎加入大华实业。”苏城与管安国等人一一握手。 按照计划,856所首批就有12人加入大华实业,负责碳纤维所的生产任务。第一批往往是象征意义的,除了一名副研究员以外,其他人都是助理研究员的等级,很难说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 不过,这些人用以充实碳纤维工厂是绰绰有余的。826所相对于碳纤维的研究,也明显对碳纤维工厂更感兴趣。 苏城并不介意他们对此大肆研究。在没有专利授权的补贴的情况下,国内研究所连1000万美元的设备成本都难以承担,他们若是能研究出更廉价的生产方式,对大华实业的促进更多于其本身。 吕所长很不爽的看着苏城将300万元的支票交给管安国。826所要是能有这笔钱,今年的工资就不用愁了。 一会儿,明面上的仪式结束,吕所长转身想走,却见严海斌直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