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日千里(4 / 5)
,怕是还有几十年好活……呸呸……万一有点芥蒂,还真不奇怪。 这么琢磨着,他的心思就动了起来:要不,真的结束合作关系,彻底转到大华这边来? 现在不愿意到大华来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临退休研究员。他们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考虑。大华实业的规模毕竟不能和国家相比,谁都担心有个万一……但是,如果以大华实验室的名义,把这些人转聘过来,倒不是不行。 姚泽凡想的多了,却是对后面的设备不关心了。 设备搬运只要大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却是个慢功夫。许多设备为了追求精度和稳定性,都是要用钻头接地的。有过分的,要浇筑混凝土才行。测水平测垂直更是理所当然的,躲开阳光或者安装绒布等等要求,也是各有不同,施工的进度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因此,大部分的设备在确定了位置以后,再想迁移都非常困难,设计和安装的要求就高多了。 为了避免失误,王赟吃住都在实验室里。其他的助理研究员,以及新招募的研究员也是一个模子,边盯着边帮忙,就想让施工进度快一点。 一个星期左右。两台纺丝机首先就位,接着是重中之重的高温裂解炉。 王赟立刻开始准备实验设计,上厕所的时间都要用来思考,回家什么的更是抛掷脑后,逼的他老婆只能每天来送饭。 在这样的氛围下,碳纤维所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了工作。 王赟心里憋着一股劲:他要在苏董下次询问以前,就做出各向异性的碳纤维。只要成本维持到目前的水平,以各向异性的沥青基碳纤维的质素,一定能成为大华实验室新一代的摇钱树吧,就像是资金充沛的海上石油研究所一样! 到了那时候,谁敢说新成立的碳纤维研究所名不副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王赟根本没有吝啬研究经费的意思。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火力全开,这边还在用1100度的高温对石油直馏渣油进行高温裂解,那边就开始将1000度的裂解沥青调制成纺丝用的沥青。再一边,简单两段热处理的联炭法又开始试验,溶剂抽提法的埃克森法则开始准备资料……早在加入大华实业以前,王赟就开始研究碳纤维了。事实上,中国本身就是研究碳纤维很早的国家,5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专门有关碳纤维的项目组。那个时候是以追踪研究为主要目标,可惜的是,到了90年代,中国进行的仍然是追踪研究。 碳纤维的研究太贵了,而国家需要研究的东西又太多了,哪一样都少不了。只有大华实业这样的私人公司,才可以不用考虑门类齐全,一门心思的搞自己的深入研究。 王赟以前多是在纸面上研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