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哪来的订单(3 / 6)
用巨型总段造船法以后,能有效减少船坞的占用时间,船舶生产的速度会有一个极大的提高。不过,国内未来几年内,估计都不会兴建太多的大型船坞,大华采用平地造船法,会继续这方面的制造……” 丁志鹏听的很仔细,理解的道:“咱们这个会议的主题就是大华和中船的联合,这方面,你怎么考虑的?” 从船舶政策到中船的问题,丁志鹏转换的很是自然。 苏城也自然而然的道:“巨型总段造船法和总段工厂,是我们早就确定要扩散出去的,不过,具体哪个工厂能得到,就要看各自的条件了。平地造船法是大华船业的核心技术,不会予以转让的。” “嗯……我赞同你的观点,竞争产生力量。不过,你要注意说法,别被人抓住了把柄。” “嗯?” “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大华的扩散策略的。”丁志鹏提了一句,就笑笑道:“去了再看吧。” 苏城颔首。 五郎多少有些紧张,他一直等到丁志鹏起身,往会议室去的路上,才低声问苏城:“有人不同意咱们大华的策略是怎么回事?” 苏城淡然道:“有争论再自然不过了,大华是一家私企,用不着循规蹈矩的听某个人怎么说,最终要怎么做,还是我们来决定的。” “发改委的领导,要是让咱们更改经营策略,咱们难道还能拒绝?” “这种场合,不会有人直接干扰咱们的经营策略的,最多是敲边鼓,让咱们自己领悟罢了。” “那咱们要是不领悟?” “逆势而行的领导,挺不到后面的。”苏城的声音很小,只有五郎和张超能听到。张超作为职业经理人,已经相当够格了,一些问题自己亦能想到。五郎属于家族成员,数年以来都在经营大华海上运输公司,这家大华系内最弱小和最边缘化的公司,在大的方面,仍然需要不时的提点。 五郎低着头思考。 张超了然。发改委是一个政策部门,这里面的官员升职极快,潜力十足,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判断错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哪个发改委的官员若是戮力指导某家私营企业的经营,甚至于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那他的思维模式,肯定是无法帮他走上更高层的。 这样的官员,苏城即使无视了他,也不会有什么隐患。 丁志鹏到了走廊的尽头,推开了门。 苏城落后几步,又有意缓了一步,才跟进去。 “哐哐”。 里面的人有的站了起来,有的伸着脑袋看,一阵推搡桌椅的声音。 黑乎乎的几十个人,令不大的会议室分外拥挤。 苏城脚一点,险些踉跄摔倒。 怪不得要秘书布置,这里面少说有四十号人! 丁志鹏所谓的坐一坐,还真是规模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