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评估(2 / 4)
有母公司源源不断的订单,这些企业就像是苏城当年呆过的胜利机械厂一样,产值不高,规模不小。 可以说,90年代的江南造船厂的财务状况,比2010年资产百亿的江南造船厂还要复杂。 对会计师来说,评估审核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就像是评估审核一个城市,而非一个企业。 江南造船厂甚至有他们自己的厂区工程队和厂区清洁队,小车班和大车班的资产项目,也比一个中心城市的公交系统来的复杂。 以江南造船厂此时的规模,就是把四大行派一个过来,也要头痛万分。 要是国外的企业,那些小型的子公司都有年报季报,公司财务整理的妥妥当当。90年代的国企可没有这样的说法,大到万吨水压机,小到办公室的文具,都要重新核实。 船厂的主业自不必说,核实那些三产公司,得费多少精神。 一个每小时薪水300美元的会计师,窝在一个三产办公室里,估计一个星期都整不完那些乱七八糟的资产和文件,等他整理结束,这种三产公司就可以把自己卖掉,用来支付会计师薪水了。 江南造船厂请不起国外的会计师,他们甚至没有请国内会计师的意思。 于是,船厂自己的会计师,就只能在无尽的数字和无穷的文牍中挣扎。 好像永远都没有一个界限似的。 “王科,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什么?”荣尚国刚刚走进工会活动中心,就听见很低的询问声。 被称作王科的会计师本就在四处游走,听到有人问问题,马上过来,看了看,道:“你核算的这部分,管理人员薪酬和折旧费算是约束性固定成本。” “培训费和研究开发的开支就不算了?” “是。” “哦……” 听着这样的对话,荣尚国只能拍拍脑门。 就算不懂会计,他也知道,问问题的家伙,水平不够。 但那又有什么办法。 他最好的几个会计师都在做辅导了,如今看来,工作效率确实比他们自己做要高,但能高多少,实在难说。 回答完问题的王科用手揉着脖子,正好看到荣尚国,不由一僵。 他没有直接打招呼,而是小跑了两步过来,才悄然道:“荣总,您来了。” “怎么样?能跟上进度吗?” “怕是,不行了。”王科以前都没怎么见过荣尚国。自从开始评估厂子开始,他就天天见荣尚国了,见的多了,畏惧也小了。 荣尚国脸绷的很紧,问:“延迟多久?” “这个不好说。”王科根本不敢给准话。他们现在连主业的盘点都没完成。 荣尚国也不是第一次这样问了,得到类似的回答,也极无奈。 见他心情不是太遭,王科小心翼翼的道:“三产公司太乱了,盘点浪费的时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