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从《人民日报》开始拜访(3 / 4)
叫新闻发布会,请各路记者来,主要谈谈咱们大华实业在阿联酋的投资状况。另外,也可以谈谈我们在国内的投资计划。” 霍昌乐了,道:“是让记者来报道津石总厂的事?” “这个用不着说出来,给他们一点线索就行了。”苏城用手指敲着椅子,脑袋飞速运转。 接下来几天,苏城满四九城里请客。 在当年毕业的同学中,苏城的进步毫无疑问是最快的,但其他人也都不慢。1987年,全国一共毕业了36万名大学生,而且是首次采用供需见面的方式进行分配,北大的同学毫无例外都分到了好单位。 这几届的学生,不同于以前和以后的毕业生,顺风顺水者居多,而且赶上了“年轻化,知识化”的浪潮,如今两年半时间过去了,除了继续上了研究生的学生以外,其他人大都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譬如小六,就已成长为了采编部的副主任,除了每月多12块钱以外,还有资格在头版发表文章,差不多摸到了名记的边儿。“搞专业”的朱凯也成了《人民文学》中知名的笔杆子,理论水平蹭蹭的往上涨。进入公安部的王廷走的更加顺利,两年两跳,而且是在等待第三跳的状态下。看到他,就能理解中央部委为何有那么多30岁左右的处级干部了。 这么多的同学,再加上同学的同事,无论何时都能聚起一大帮人来,这也是这个年代最流行的同学体制。从当时的毕业情况来看,除了少数人自谋出路,多是整班整班的在体制里打滚,等到大学生不值钱了,同学体制进行不下去了,才会变成家属体制。 此时,帮衬同学也是明着来的,不光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只要是校友,提出来都有用。北大中文系不知有多少毕业生在媒体圈里厮混,苏城从《人民日报》开始拜访,只要是北大校友就没有放过的。 正如苏城给苏刑说的那样,即使不收购津石总厂,他也是中国石油总公司的独立董事,享受胜利油田管理局提供的厅级待遇。大华实业的规模,也是堪比副部级的大型企业。 手提着茅台中华,头顶着校友和中石油独董的头衔,面前挥舞着德邦热水器的广告单子,苏城在各家媒体畅通无阻,才一周的功夫,就拜访了其中的大部分。 要到十多年后,苏城这种地市级领导的京城拜年模式才开始衰减威力。但在1989年,苏城可谓是握了满把的好牌,又用对了方法,根本是无往而不利。 眼看着23号就是大华实业的记者招待会,又听说会有全国各大媒体参加,苏刑终于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危险,不得已才找到了父亲苏东元。 在苏东元漂亮的红木办公室里,苏刑状似平静的介绍了津石总厂的贷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