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高科技(3 / 4)
的过程,开始进入正常生产……首先,是类似工业流的自喷,让现场官员发出轻轻的赞叹声。 孙立宪指着旁边的景象,道:“比起热力驱来说,化学驱的自喷时间的确比较短,但是,持续二次采油的时间比较长……” 三次采油是要花成本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濒临停产的油井,重新驱回一次采油或者二次采油的状态。 这个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次采油的价值。 此时,讲解的内容已经完成,官员和技术干部们开始低声的交流。 詹森拿到了材料,迅速向后翻去,眼睛在几个要点的技术参数上扫过。 三次采油技术中,蒸汽驱是过时的廉价技术,微生物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最赚钱最主流的技术则是化学驱技术,哈利伯顿公司每年在这方面的利润高达数十亿美元,他必须确定己方利益不受影响。 虽然他相信哈利伯顿的技术水平,但是,当他看到泵的供液能力的时候,眼睛不禁一缩,右手舔着唾液,直接翻到后面,又去看聚合物母液的剪切率。 “146%……小了几乎1个百分点,这个技术,和我们用在中东的产品差不多……”詹森用英文喃喃自语,只有旁边的约翰帕克听到了。 不过,帕克也听的不太清楚。 他随着詹森的动作而动作,心里倒是不着急。他们更多的是转口商的身份,自己的核心技术较少,也不在这方面。 两个老外各怀心思,中国的油田领导们也在细细翻阅。 聚合物驱的技术,对技术干部们来说,也是既熟悉,又陌生。 苏城静静等待的同时,自然将目光放到了薛洁身上。 作为技术干部,她的身边也有一名年龄微大,身着双排扣西装的家伙,正在问东问西,看那热络的模样,明显不是奔着纯技术去的。 两人虽然隔着一定的距离,但是以80年代的标准来说,也够近的了,苏城突然有点不爽。 就在他准备仔细观察一下的时候,大港油田的领导高声发问:“你们这套设备,价格多少?” 代表们都抬起头来,包括大庆油田的代表。 苏城与薛洁四目相对,凝视两秒后,他才昂首道:“50万元。我们保修10年,由大华实业承担具体工作,只收取散件费用。” 这套设备的生产成本7万元,由大华实业进行生产销售,大华实验室收取40万元的专利费。这个方案是得到胜利油田领导批准的。 以大华实验室1200万元的研发成本计,卖出30台就可以回本,而且,以后的研发投入肯定不会有这么高,至少在不采购新的仪器的前提下不会这么高。 负责采购的领导们自然也觉得贵。大港油田的这位就问道:“我们能不能只购买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