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战波斯(三)(3 / 4)
能获得评估通过,就会免费提供机床和原材料。 这些家庭作坊虽然不大,产品也都是简单的标准化零件,但架不住数量多。截止1939年7月底,全国得到国家评估通过的家庭小工厂有47万家,生产556万种标准化零件,从飞机用的钝头铆钉、铝饭盒、枪支瞄准镜甚至生铁铸造的炸弹弹壳等等应有尽有。从1923年开始强制推广的全国标准化建设终于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力,虽然还达不到美国自由轮那种变态速度,但民国战时标准轮的时间同样从一年压缩到七个月。 这些全都是在国家工业建设初期,就强制推行标准化带来的好处。 根据政府计划,到1941年全国此类战时应急家庭作坊要达到135万,总涉及工人1千万。这些家庭作坊看似效率低下,但却是彻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须道路。杨秋签署的《军事总产计划书》确保价格和数量后,家庭作坊也不用再担心利润,这样等到战争结束,尝到甜头的他们就会逐步依靠机器生活,即使不依靠也会走入工厂,而不会再世世代代靠土地生活。别小看这种改变,或许战后在他们中间,就会诞生大量的民营企业和新兴技术企业,还会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逐步加入到工业中。等到他们战后投入工业洪流,中国也就真正地迈入了工业国家。 但这也带来了问题,那就是对物流的要求。 就比如面前的包头钢铁集团,它是全国第三大坦克和特种车辆制造基地,年产上万辆之多。但随着进入战时体制,产量要调高至少一倍。所以这就逼迫工厂改变现有生产方式,用自己生产车架和大型部件,小型零配件靠全国各地的零配件厂供应,最后组装的生产模式。但想要将散播在全国各地的零配件厂捏合起来,就需要一套高效率的后勤物流系统,最后杨秋就想到了陆地集装箱。现在使用的都是35吨半标准箱,这个重量恰好可以用十轮重卡转运,这样只要组建相应的卡车队,就能将小工厂和作坊生产出的标准零配件转运到最近的火车站送往各家总装厂,然后工厂按照箱子上的配件说明拆包组装,效率比以前分散运输提高数倍。 两人讨论集装箱好处时,那边的杨秋也在最后讨价还价:“国王先生,如果伊朗一天不能团结起来,那么即使我军进入,也会面临一个混乱动荡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士兵的安全。我不能接受在对付苏联人的同时,还要分出精力安抚当地民众,所以我希望您能尽快的做出决定!这不仅关系到您的国家的安危,也关系到我国出兵的合法性!不过您可以放心,我国对波斯湾的土地没有兴趣,等巴列维出任国王并驱逐苏军后,我们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