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八章 丰厚的遗产(3 / 4)
锷长子蔡瑞入保定陆军学院学习,最后又将他的两位夫人和三个孩子安顿好。 虽然面面俱到让两位夫人倍感欣慰,但终究是天人相隔。站在墓地前,杨秋只能用鞠躬来感谢这位帮助他统一国家,并一直默默支持的将军。 “这是松坡留下,让李烈钧交给您的。”宋子清将用红绸包裹的遗稿交给杨秋。 打开绸布后是厚厚一叠书稿,不是诗词也不是日记,而是这些年蔡锷亲生经历现代战争后的总结和展望。书中很多理论还很含糊,但却首次提出“国家战争”和“集团作战”等理论。杨秋越看越是惊讶,虽然论真实战争理论他远不如这个时代的名将,因为有穿透百年的目光才能傲视群伦,所以看完书稿后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战略家! 书中的理论还很初级,却几乎将鲁登道夫提出的“总体战”,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大纵深”和“机械化战役”全部包括进去。明确未来战争将是国力、人口、经济等综合的较量,并认为随着飞机、坦克的普及运用,未来作战样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会出现地面坦克突击,空中飞机掩护,集结成千上万大炮对敌实施歼灭性打击,实施大迂回、大纵深穿插的新模式,并初步对这些作战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无价之宝!真正地无价之宝! 这份东西如果落到欧美手中,或许会立刻掀起新军事革命,新作战理论研究的狂潮! 而且蔡锷所看问题的角度还和那几位名将不同,他站在了中国的立场上,详细分析了中美日三国的太平洋战略态势、冲突等等,还认为南洋将是引发三国大乱战的祸根,并首次提出必须将南洋纳入大中华圈,即使不占领也必须施加更强影响力,只有当南洋成为中国腹地,才能最终屹立世界! 如果说作为一位陆军将领,在杨秋潜移默化下那么久,又指挥过欧战并开创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装甲突击战后,提出总体战和机械化大纵深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他对蔚蓝国土的展望就真是超越性的,这点连杨秋也在慢慢构思还没成熟。 所以没有任何犹豫,杨秋就推掉全部工作,还将蒋方震、岳鹏和宋子清等人召集在一起,详细认真的开始研究这本书稿,并结合后世经验和理论对其进行修改。整个冬天杨秋都在忙这件事,连首批犹太裔劳工抵达都没关注,对他来说这是对军队作战理念和思想,作战方式进行一次从头到尾大调整的好机会。 直至新年前,杨秋才终于完成对蔡锷书稿的修改,而蒋方震、宋子清和岳鹏在参与讨论和修改后,更是惊讶杨秋对新军事脉搏的把握,和可怕地预见性目光,感觉从头到尾都被洗礼一遍! 新年后第二天,署名杨秋和蔡锷联合著作的《国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