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五章 发动机和杜拉铝(4 / 6)
是,它后来在德国却发扬光大,一战后德国梅赛德斯公司得知这种发动机后进行了彻底研究,并以它为基础研制出了倒v型水冷活塞发动机,这才有了鼎鼎大名的bf109。 杨秋当然不可能在走还不稳的情况下就让冯如他们学跑,但他还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发动机知识对依斯帕诺-西扎提出了改进,最主要就是扩大汽缸增加排气量,这是因为原版发动机只有180马力,他希望至少提升到250马力。 看完发动机后杨秋没有表态,他毕竟不是技术专家,倒是发动机旁边一根手指粗的金属管引起了他的注意,拿起来后发现管子居然很轻。 “咦?好轻,不像是钢管。”苗洛掂量几下后也感觉出了不同,渴求的目光立刻投向杨秋,可“杨老板”也不知道,只得去看郑廷襄。 “是杜拉铝制作的。” 郑廷襄呵呵一笑,他可是传奇人物。当年的留美幼童,因为不满肄业被召回国,就悄悄躲进外国轮船准备偷取去美国,恰好遇上同学唐绍仪带他去朝鲜,并从那里转道日本重新回美国完成了学业,并成了出类拔萃的工程师,毕业后他深感回去也没法发挥所学,又怕回来被清政府通缉,干脆留在了美国工作。 工作期间最被人乐道的就是他参与设计了美国著名的布鲁克林大桥,还发明了火车用的郑氏车钩并得到詹天佑的推广,大桥建造完毕后他被美国西屋公司聘为机械设计师。 能将他请回来杨秋也花了很大心思,当初重庆规划后开始满世界找人时,詹天佑立刻推荐了他,但开始郑廷襄还不相信国内能搞这么大的工业,直到唐绍仪来西南后也亲自写信并将拍摄下来的汉阳和重庆新照片寄给他才改了心思。一来是感恩当年唐绍仪的恩情,加上照片说明考虑再三后绕道法国回来,不仅自己回来还带回了同在西屋公司工作的大儿子和几位旅美华人学生,成为了重庆公司的掌门人。 “这是铝厂自己制造的杜拉铝。”郑廷襄介绍道:“上次向美国采购烧结炉时,我觉得钢厂发电量还有富余就加了个金属铝加工厂,美国听说后免费附赠了杜拉铝技术,不过其中淬火工艺是我们自己的。” 其实杜拉铝合成配方在这个年代已经不是秘密,美国早已实现用它制造铝管等工业制品,也没人特别保密,因为这个时代的杜拉铝还达不到制造飞机的强度,而且目前是钢铁说话的年代,需要大幅消耗电能的铝也就少数国家用得起,所以价格比钢铁还贵,郑廷襄提出要这项技术时美国钢铁公司想都没想就打包赠送了。 这么爽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没有淬火工艺!只有经淬火后杜拉铝韧性和坚硬度才会大幅上升,目前全世界也只有德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