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蔡锷的抉择(2 / 5)
,建了一个叫农场的大院子,迁了很多没田的人家进去耕种。老家的孩子现在上学也不用交钱了,光我们宝庆就新建了几十座学堂,好多私塾先生都被请去教学,还从上海、南京来了很多年轻的教书先生。 秋上重新选保长时二叔的名字还上去了呢,后虽未选上,但又来了几个叫春娃子战友的人,借钱给二叔办了个厂,用船把湘潭的煤灰运来,拌上稻草和秸秆造一种叫煤饼(类似蜂窝煤)的东西,现在宝庆那边很多大户人家都开始用它,我和娘来前二叔还送了一车,烧了几次比柴旺多了,就是出来匆忙连钱都没给他送去。” “政府还和乡里好多人家签了合同专购猪牛,只要大伙养,政府保证有多少就收多少,所以。”她说到这里时扑哧一笑,眼睛闪闪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乐道:“满大街都是赶猪的,出来时大车还被一大群猪仔围了小半个时辰。” 她的话既没有条理,也说不清楚具体变化,但听在蔡锷耳中却是另外一副光景。一直横行乡里的人被抓是安民行动的结果,国家农场也是,至于二叔的煤饼厂也肯定是杨秋提出的扶持工商小额贷款项目的产物,免费教育也在慢慢推行,而以政府采购形式向让农民搞养殖,应该是杨秋借此推动湖南的畜牧业发展。 一步一步紧密结合,就像在玩九连环的游戏,虽然这种变化还很不起眼,但要是能长期坚持下去前景必然很可观,而且杨秋能注意到农林畜牧并非一味去搞砸钱的工业,也说明此人不像外界说那样只知道工业救国,而是一直在用两条腿走路,只是因为农村建设与动辄投资千百万的工业相比不那么引人注意罢了。 刘侠贞见到蔡锷皱眉苦思不说话,还以为自己又说错话了,吓得准备退出房间,刚到门口卫队长何鹏翔走了进来,他是蔡锷的侍卫长,28岁的他也是真正的心腹之一,刘侠贞和蔡锷母亲也是他秘密潜回湖南接来昆明的,所以见到大夫人连施礼:“大夫人,蔡督。” “我还没睡呢。”蔡锷从内走了出来,在何鹏翔面前没有秘密,先对刘侠贞说道:“天晚了,你先去屋里睡吧。”刘侠贞没想到会把她留下来,要知道来昆明这么久蔡锷还从未主动留自己在房里过夜,脸上也有些羞色,匆匆转身进了卧房。 何鹏翔常年代替蔡锷回老家看望夫人,见到蔡锷主动亲近她也感到高兴,可手里的电报却实在让他高兴不起来,立刻拿出两份电报:“都督,刚收到的,是。” “广西还是武昌?或者是贵阳?”蔡锷看一眼电报,笑道:“还这么看得起我,一口气发来了两封。” 何鹏翔摇摇头:“都督猜对了一小半。这封是广西发来的没错,但发电报的人却是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