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八二章 患得患失(4 / 5)
清朝中前期,那个村子附近就发现了藏量巨大的银矿,世居此地的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最为彪悍的卡瓦族,这个秘密被他们保守了几百年。卡瓦族各部落都知道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白银,几百年来一直在那里用最原始的冶炼方法提取白银,所以那片不毛之地才有了‘炉房’这个名字。” “原来是这样……你接着说!”宋子文恍然大悟。 安毅白了宋子文一眼:“这件事从未传出卡瓦族以外的山寨,直到清朝末年的光绪三十四年,中英两国为边界问题举行谈判和边界划定,才被英国人得知,可是英国人知道那个地方有一个蕴藏量很大的银矿区后,边界线早已经划定,距离中缅边界线仅十二公里的‘炉房’已经归入咱们中国版图。 “可遗憾的是,清朝派往谈判的两个官员都是蠢货,不知是否被英国人买通还是做事不认真,只按照大山和部落名字标注边界线,而没有像英国人那样明确标注经纬度,把炉房矿区的一部分弄到了边界线上。结果岁月变迁两次山洪暴发,矿区远近几个村子都没了,英国人哪里还客气?直接在两座大山之间拉直线界定边界,坚称整个炉房数十平方公里都是缅甸国土,五年来疯狂地挖运矿渣,弄回缅甸境内冶炼。边界部分的矿渣终于挖完,贪得无厌的英国人这次也就堂而皇之越界了,与当地卡瓦族人发生激烈冲突,最后竟然调来军队,把班佬村的卡瓦族人狠狠揍了一顿,悉数赶出炉房地区。据说,这样断断续续的小规模开采,两边的产量加起来每年还能生产三到五吨白银,绝大部分落进了英国人的腰包。” 蒋介石和宋子文、孔祥熙无比惊讶,这才知道其中蕴含的利益关系有多大,一个小小的边界村子竟然能出产如此巨量的白银,而且还不是大规模的开采,实在是出乎意料。 蒋介石频频点头:“炉房所属的沧源县,不是才划给你的滇南垦殖专区没多久吗?之前你是否派出部队去看过?” 安毅有些无奈地回答:“没有,正因为云南省政斧刚刚把滇南边境数县划给我们滇南专区不久,我们才没时间去看,加上孟连及其以南的边界线附近一直很紧张,滇南那点儿可怜的兵力都布置在边界线上,校长批准的二十六军匆匆组建完毕就开往滇南,军长夏俭前几天才抓住那个匪首刀疤五,心满意足上任去了,要不是卡瓦族人知道咱们滇南的警备部队不但秋毫无犯,而且收拾过欺负他们的英缅军队,肯定不愿意把炉房的事情报到滇南专区行署来,学生也就不会知道那个偏远的、只能走马帮的荒山野岭,有这么个藏量巨大的银矿。” 这下子蒋介石为难了,站起来缓慢走动,一时间难以下定决心。 卸任的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