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章 金融改革——金本位(2 / 4)
眼睛,允笑了笑,没有说话。因为这个问题他没法对陈迪解释。他之所以只允许用宝钞兑换金币,一是为了省事,二则是为了实行金本位。 允忽然允许用宝钞兑换金币,并非是心血来潮。当初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宝钞制度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当时为了挽救宝钞的信用,允只能将宝钞与粮食挂钩,稳定币值。 他当时的做法成功了。能够大量囤积粮食的乡下地主本来就不会使用宝钞,而使用宝钞的商人和城市百姓家里没那么大地方存放太多粮食,而且存放粮食也不是没有成本的,存放的不好还可能发霉变质,所以他们在确定宝钞确实能够换粮食后就不着急兑换了,继续放在手里流通。 但这一制度实行十多年以后,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因为它只能兑换粮食,而粮食的价格在一年不同季节是不一样的,导致宝钞的币值也不稳定,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其二,为了防止ta:n'w:u,兑换宝钞的地点只在京城、省城、行都司所在地、两个市舶司和少数府城有,不要说偏僻的地方,就连大多数府城都没有,这就限制了宝钞的流通范围。 为了宝钞进一步推广,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让宝钞与价值稳定的东西挂钩,第二是让他的兑换点更多些,不说遍布全国每个县都有,至少每个府城都要有。 针对第二点,允的办法就是软硬兼施,让各地寺庙、道观开设的钱庄、当铺负责兑换。这种事情是不能交给官府的,若是交给官府,必定会产生大规模的ta:n'w:u行为,靠监管体系根本没用。因为涉及的地方太多,又不像是税收有比较固定的额度,何况就连有固定额度的税收还有无数人伸手,根本监管不过来。 所以必须让私人来做这件事情。允想来想去,最后选定了寺庙、道观。首先,寺庙、道观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不会跑路,可以成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其二,全国每个县都有寺庙、道观,府就更不必提了,能够达到允的要求;其三,寺庙、道观除了金融业的利润,还有其他收入来源,不至于因为兑换宝钞垫付一大笔钱而陷入经济困难;其四,允即位后将捆在寺庙、道观脖子上的绳子松开了一些,因为对经营生意的放开他们都赚了不少钱,对朝廷更为信任,同时朝廷现在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让他们做,他们知道朝廷不会轻易违背许诺,也愿意接受这个差事;其五,就是若他们不答应,朝廷有办法强迫他们答应。 实际上,允就是将这些寺庙、道观开设的钱庄、当铺当做后世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社来看待的。后世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社遍地开花,现在允没能力弄一堆国营的,只能弄一堆私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