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如何正确理解出题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节)(4 / 5)
洪武末年满者伯夷不尊大明号令,进犯三佛齐,后有撒马尔罕国奸细勾结满者伯夷国之人意图在广州暗害朕,中有国内的色目人在安南造反,更不必提题目里写的也是天方教徒。如此清楚明白的事情,还要朕提醒?” 允出头一道题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告诉百姓和士绅,蛮夷之人入侵中原,可是要对汉人进行大规模屠杀的,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会被杀掉。所以大家再面对蛮夷入侵的时候,一定不能以为可以当顺民活下去,当顺民也活不下去!所以答题的人只要紧扣这一主题就好,若是引申不到第二点,说蒙古人有多么残暴就行了,不需要拍朱元璋马屁。 第二题就是为同撒马尔罕国见仗做舆论准备了。儒家传统上是反对打仗的,即使孔子的本意也反对不义之战,所以为了尽可能多的消除朝堂上的反对之声,就要多做舆论准备。 两道题结合在一起看,就是告诉士绅百姓若是让撒马尔罕国打进中原,百姓要遭受怎样的种族灭绝似的屠杀,从而对撒马尔罕国心生恐惧,支持朝廷同它打仗。不过这个引申寓意因为以前从未有过两道题结合一起看的先例,恐怕没有举子能答出来,他也就不做要求。 经过允这么一番解释,解缙明白了他的意思,马上连声说自己愚钝,随即上前将试卷都抱了起来,又躬身行了一礼,与杨士奇等人退下。 …… …… 杨子荣将要如何回答这两道题和向宝解释清楚,向宝撵着胡须说道:“原来这题目中还有这些道道,若是吾今年考会试,多半中不得贡士了。” 杨子荣张了张嘴,最后什么也没说。向宝早已为官,也不需要参加科举了,也不必安慰他。 向宝又问了几个自己不太理解的问题,得到杨子荣的解答后,想到一事,思量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小声对杨子荣说道:“杨通判,你这些日子最好小心些,分巡苏松的郑按察,最近可得了一些风声。” ‘按理说我不该提醒他。可他在苏州,将园区与吴县打理的都十分不错,若是因此被罢了官,太可惜了。只盼他能悔改。’ …… …… 下午允刚刚睡醒,起来穿好外衣正要去前殿批答奏折,解缙就又带着一百零七份试卷来到乾清宫,请允审阅。 允有些惊讶的说道:“近三千份试卷,如何在短短的两个时辰重新挑选出一百零七份上榜的?还排定了名次?”他随即狐疑的盯着解缙问道:“解爱卿,你莫非只是依照策论的文章立意重新排的名次?”若解缙真的是这样做的可不成。立意虽然重要,但文采和文章的逻辑性也同样重要。 “启禀陛下,”解缙说:“臣身为此次会试的提调官与策论阅卷官,三千余份试卷的策论均记得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