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齐夜话(2 / 3)
主动与他人争权,但是多半是独善其身,而不是像夫君这般的。” 于敏月面对齐泰也不好把话说的太明白,不过齐泰也不傻,想想觉得也是自己一厢情愿了,陈性善未必愿意与他一起调和。 但是如果能因为有困难就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那也不是齐泰了。不过他也不会蛮干,会讲究些技巧的。 不过这个他就不会与于敏月商量了,既然于敏月已经明显表示了对于这件事的反对,齐泰怎么可能还找妻子商量。 齐泰于是岔开话题。正好刚才于敏月说道了汲黯,齐泰就说道:“正好刚才你说道了汲黯。说起来,陛下很推崇汲黯呢。” 于敏月暗暗叹了口气。如果齐泰继续刚才的话题,她虽然不赞同齐泰的做法,但是也肯定会建议齐泰如何如何做的,但是齐泰既然岔开了话题,她也就不能追着说了。 于敏月于是接着齐泰的话问道:“陛下推崇汲黯什么?” 齐泰说道:“你还记得《史记》、《汉书》上说的,汲黯的事迹。在汉武帝开始征伐匈奴之前,汲黯反对出兵匈奴,还主张继续和亲。” “但是汉武帝派兵出征匈奴大胜之后,汉武帝想宽宥俘虏的匈奴人,汲黯却认为宽恕了匈奴人等于是以大汉的百姓供养匈奴人,主张把俘虏的匈奴人都分给有功的将士为奴。” 齐泰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于敏月也明白了齐泰的意思。允基本没有代君主的大国思想,虽然经常把天朝上国的话挂在嘴边,但是其实是不在乎什么天朝上国的体面的,只不过现在这块招牌还有用,所以用用而已。 允还私下里说过:‘供养大明百官和兵丁的是大明的百姓,不是什么外藩之民,所以牺牲大明百姓去拯救外藩,提出这样的意见的大明的官员,就是忘恩负义。’ 这番话并未在公开场合说过,但是大明在京城为官的大臣大多知道。因为允的话逻辑并没有问题,百官也没什么可以进谏的。 当然这话让很多官员听着都不舒服。华夏的官员,自从汉代已来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天朝上国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极致,所以大唐在打败了吐蕃的情况下还主动和亲;和亲还不算,还赠送了部分土地和一些吐蕃没有的先进技术,这就是非常傻缺的行为了。 允一向是认为,在打不过人家的情况下送钱求和,虽然屈辱,但是是可以理解的。本来就打不过人家,还非要不服,最终的结果就是受到更大的损失。 这种情况在史上的明代末年达到了极致,不管是俺答入寇,还是后金入寇,在军队打不过的情况下以一些财物为代价求和是对的,但是就是因为一些脑袋不开窍的人死谏,加上一帮子别有用心的人进谏,俺答封贡过了很久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