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大雨落幽燕(3 / 4)
:“老人家不必害怕,我是看这一带没有避雨之地,让老人家在此避雨。这样的日子,船停好了丢不了的。”见老人仍然惴惴,又说道:“若是船丢了,我赔你一艘船。” 老渔民忙跪下感谢,然后缩在了一个角落。 允觉得气氛似乎不太对,但是也不可能另选时间了,突然说道:“刚才,我观大雨与渔船,得词一首。待我写出来供叔叔们品鉴。”说完,不等朱棣等人答应,就接过一旁练子宁送上的笔墨纸砚。 允把纸铺到石桌上,挥笔写到: 浪淘沙*秦皇岛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等允写完了,练子宁第一个叫道:“好。”然后具体点评道:“这词一开始就极为大气。“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之感;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此情此景较之魏武诗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阕后三句更是出彩。“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又与题目相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用及其精炼的语句写出,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进一步渲染“白浪滔天”的威勐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阕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想起魏武与《观沧海》诗。词的下阕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使人回想千年以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语句凝练之极也!吾等眼前仿佛有魏武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壮丽之极也!最末两句更是豪气冲天,非胸中有丘壑之人不能出也。真是好词。” 然后热爱文学的朱植说道:“词句欣赏练子宁已经尽说,我是无可再说了。此词堪比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真是好词。” 同样热爱文学的朱说道:“此词提到了魏武的《观沧海》,但是依我看来,此词比魏武的《观沧海》更好。” 朱棣和朱权虽然不太懂诗词,但是也能听得出这首词大气磅礴,尤其是下半阙极其豪迈,并且略有拿魏武自比之意,必须是帝王之人才能用。 因为允今日十分反常,朱棣认为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