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3 / 4)
惧。
记忆中这位舅母是个极讲规矩的,十分严厉的人。于佩芸以前就被她训斥过好几次,正好借着养病的理由不去朱家见她。
又林得了几日清静,嘱咐人盯着于佩芸那边不要松懈,然后去了铺子一趟。茶叶铺子开得红红火火的,回头客极多。有两家挺大的茶楼都从这里固定进货,有了口碑,扎稳了根基,这门生意可以细水长流的一直做下去。反正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人总是天天要喝茶的。铺子里账目记得很是清楚,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都看完了。钱嫂子在一旁恭恭敬敬地回话:“上个月刮大风,后院里仓房的瓦损了一角,找了个泥瓦师傅,连工带料一共是八百钱。还有给巡街和衙门的孝敬,咱们每个月交的是一两二钱银子的茶钱……”
这个相当于一笔治安费,因为多少有点背景,街面上也不会苛索得太凶。交了这笔钱,省了许多心,省了许多不必要寻衅滋扰。
其实这些账上也有写,不过钱嫂子十分尽责,把几样额外的支出都报了出来。
又林合上账本:“行了。”
钱嫂子松了口气。
奶奶不是个好糊弄的,在她面前可不能出什么纰漏。
又林要上车回去,有个人从街对面跑了过来,兴冲冲地喊了声:“嫂子。”
又林有些意外:“六弟?你怎么在这儿?”
“我跟同窗出来买东西。嫂子你怎么在这儿?”他目光往又林身后看,一下明白了:“哦,这是嫂子的那间铺子?原来就开在这儿。”
又林笑着应了声是。
街上人来人往不是说话的地方,又林隔着车窗问他:“你出来多久了?三婶儿知道吗?”
“因为教我们的一位先生要辞馆回乡了,我们几个同窗合计着想送点儿东西表表心意——我娘不知道,您可别跟她说。”
又林一猜就是。
三太太看儿子看得很紧,除了放他出去读书,别的事情一概不许,总把他严严实实拘在身边。朱慕贤对这种作法并不赞同,这样养大了也只是个书呆子,一点儿人情世故不懂怎么能行呢?就是学问再好,做人也比做学问更加重要。
但男孩子长大了,总不会事事都听母亲的。瞧,朱博南这就已经会瞒着三太太做些自己的事情了。
“好吧,我不去跟三婶说就是。你也别在外头久待,买完了东西就早些回家去。”
朱博南说:“我们这已经买好了,后日给先生送去。对了,我还给原哥儿买了个玩意儿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