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五十一章(6 / 8)
是我同桌,我跟她说话怎么了?倒是你,天天闷着头也不跟同学们交流."
若梅拉住李浩辰,"你先别说了,这位同学如果有质疑的话,可以先看一看报纸里的内容.前几天我什么都不说,就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天津日报】上所报道的一切都是真的.我们家那些事,县里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同学不相信的话,可以骑自行车一小时去县里,随便找个人问问."
斩钉截铁的说辞,镇住了在场所有的同学.有些人甚至也跑到校门口买了份报纸,报纸上印着一副黑白插图,正是老太太处于弥留之际时的影像,报纸0一句就是,"六旬老人临死之前,涕泪横流对儿子道歉."
报纸全篇幅实名刊登了某县优秀企业家林建军的童年成长历程,同时那位记者还详细写了医院里李桂花和林海涛的态度,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孝"文化产生了质疑.
"母慈子孝,长辈慈祥是前提,儿孙孝顺才是水到渠成之事.现在社会上不乏一些不孝顺的儿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老人的做法也存在着些许失误."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群众已经全部解决了温饱问题,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物质水平越来越好了,精神需求就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篇一句都没提京城的不实报道,只是把问题深化,揭露了子女教养问题.当然其中,也有林建军每个月坚持送去的米面粮油的数目.报纸最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孩子和老人,物质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关爱,究竟哪个更重要?
整整一满篇幅,该说的地方也都说的明明白白.小伙伴们眼中的质疑褪去了,围在若梅身边,"报纸上是真的,你爸爸小的时候要过饭?"
若梅点点头,"是啊,爸爸说那时候家里穷,奶奶和大伯又不赚工分.想要不饿死,只得努力做工然后去要点饭啊."
"真的跟报纸上说的一样,你大堂哥小时候经常打你和你哥哥?"
若梅撸开校服袖子,露出一条月牙形的伤疤,"你们看,这就是养奶牛那年,大堂哥把我推到弄破留下的疤."
京城的孩子大多实在蜜罐中长大的,像刘柳那样从小到大一指头没挨过才是正常现象,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真的好可怕,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我堂哥对我可好了."
"是啊,竟然真的会打人啊,这疤不会退不下去了吧,以后你可要离他远点."
李浩辰也看过来,"妞妞妹妹别怕,以后你告诉爷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