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伤心(2 / 10)
不冷场?这些人可以给她热场子嘛。
燕南越于是带了这些人过来,都是还相对机灵相对有卖相没那么乡土的一群人。他们很用心,为了能来帮忙一整天,大半夜的奔走在路上,然后天明到了京城。乡下人实诚,人家都定好了白天帮天忙,晚上赶夜路回去。
开业前酒楼各种忙,传单发呀发,各处宣传做呀做,哪来那么多人手,当然就是他们这些人短期培训上岗的了。还有做帘子褂子那些,也是乡亲们中有妇女帮着做的。
一来就帮着干了好几天活,等酒楼忙过最初那几天,他们就着急忙慌赶紧的走了,说是这么多人,光吃饭都吓人,不好意思在这里白造消。
真是纯朴得很啊。
燕家村确实地贫人穷,象燕南越家,妹妹进绣庄做绣娘,算是有稳定收入的,母亲接点儿绣庄可以私做的活在家加工,燕南越也脑子灵活见缝扎针四下里找机会赚钱,就这样当初大冬天的还要穿露脚趾头鞋子呢。
那些单纯靠刨地过活的人家,生活自然更加捉襟见肘,他们很希望在外面能找到活计。
酒楼这里虽然能留下几个人用,但大多数还是要回去靠地寻生计的。
武梁就琢磨着怎么用上这些人。让他们有份工有份收入,再者金掌柜什么的,那是程向腾的人,武梁觉得自己也应该发现和培养些自己的专属人才。
酒楼处在朝化街,这地段不热闹。酒楼目前生意不错,但独木难成林,武梁便把目光瞄着这整条街。
人气,还是人气,朝化街热闹了,便什么生意都好做了。
武梁从前打算做酒楼时候就遍走周边,发现其实朝化街并不偏远,街面也平整开阔,周边人烟也挺稠,主要是从朝化街z字拐过去不远,就是靖化街了。而靖化街,是六部衙门所在地。
朝化街算是处在政治氛围的左近,被渲染得也一片肃整起来。没办法,时不时的有正装朝服的官老爷路过,平头百姓谁爱往这种地方凑啊。
可武梁觉得,这都不是事儿。官多时民避之,民多时官就避之了呀。
先是酒楼打烊后,这条街上靠近六部衙门街口处,忽然多了两个夜市小摊儿,暖暖的灯光火光,飘飘的热气香气,勾引着下衙晚归的六部差爷们吃一碗再走。
没多久,武梁就在酒楼不远处再租了个小门面,主营早餐,包子热粥小水饺之类的,让早起的人们也在这条纬七街觅得到热乎的吃食去。小店午晚也以面食为主,反正也不请大厨,就农妇做做家常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