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2 / 5)
这个幺子享受和楚王一样的待遇。
只是派去监视的人也不一定真的可靠,而且由于事情见不得光,真正能打探到的情况有限,皇帝实质上并不能安枕。
他上回去湖广去荆襄,能够探听到的消息也只是流于表面,并不能搜罗来多少真正有用的。因为是在外地,并不似京师那样处处人脉。而且天高皇帝远,有些鼠目寸光的官吏可能会被藩王收买。
皇帝自己也能想到这些,所以这些年来,南方两王的事简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今日皇帝将他叫到宫里,主要与他说了两件事,一是此番擢他为宰衡之后如何应对朝臣的反对声浪,二是如何处置南方二王之事。
皇帝觉着第一件事并不难办,难办的是第二件事。不知是否因他已恢复了往生记忆,他倒觉着这两件事都不难办,他而今想的最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如何应对卫启沨,二是如何帮萧槿避劫。
他原以为卫启沨会千方百计地阻止他晋升,不曾想卫启沨只是力谏皇帝让刘用章摄宰衡之职,似乎不过致力于挑拨他与刘用章。他起先不解其意,落后仔细一想,便大致明白了卫启沨的用意。
这些年下来,卫启沨大约是觉着他不可能阻止他登上宰衡之位,所以便退而求其次,在他登上这个位置之前使绊子,在他成为宰衡之后再做文章,因为卫启沨认为自己拥有完整的往生记忆,这是他最大的优势。
卫启沨可能打算长期跟他斗,但他却不打算跟他耗着。
永兴帝拔擢卫启濯为新任宰衡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京师,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一班老臣跑到午门外集体下跪叩首,高呼这于理不合,苦求永兴帝收回成命。永兴帝起先置之不理,后头见这班人堵在午门外不肯走,恼羞成怒,命锦衣卫将人赶走。有几个不屈不挠的死死抱着门外的石狮子不愿配合,皇帝恼恨之下每人赏了二十大板,这才算是按下了这一拨。
但是按下这一拨还有另一拨,言官们并不肯消停。他们打了鸡血一样纷纷上奏,旁征博引地证明陛下的这个决定是多么荒谬,并激愤表示卫启濯当政必不能服众,最终只能误国。况卫启濯尚在孝中,夺情倒也罢了,越级晋升实在不妥。
经过群弹卫启濯那件事后,言官们很是收敛了一阵子,然而不搞事情不能体现他们忧国忧民、不畏权贵的高尚情操,之前未曾寻见机会,这回总算是抓住了由头,大谏特谏,不少人表示这种擢升不合理又不合礼,会抵制到底,愿意以死明志。
永兴帝将这些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