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7 / 8)
体无完肤,依然有人甘之如饴。
诗人们分散东西,南来北往,很难聚齐,举办诗会只是热闹风光罢了,意义不大。
既然驿站、寺庙到处有人留诗,不如定期派人抄录所有诗作,每隔一段时间评出前十名,凑够百首后,刊印成诗集,一定能迅速流传开来,引得天下文人学者趋之若鹜。
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佳作,免得锦绣文章被不识字的驿站奴仆无情刮掉。
裴英娘越想越觉得可行。
修撰古籍的事工程浩大,需要抽调大批学士,调用朝廷的全部藏书,可以说是举国之力。没有朝廷的襄助,个人可能需要花费一二十年,才能干出一点点眉目。
所以李治一纸敕令颁下,李旦不能违抗旨意,只能让李贤接手。
但是品评诗赋,刊印诗集这种事,不需要大动干戈,相王府完全能自己办好,李治管不着。
李贤如果还想抢的话,他们绝不会退让。
裴英娘打定主意,默默盘算章程,回到长安时,她连具体的人选都想好了。
公主府、相王府、英王府的仆从在城门外等候多时,看到柳林后渐渐驰来的车马,纷纷迎上前。
李令月掀开车帘,往外看一眼,不满道:“几个月不见,八兄竟然不来接英娘?”
她说话的声音很低,怕裴英娘听到会伤心。
薛绍抱着儿子,摇头道:“英王也没来,或许今天圣人有事召见他们。”
韦沉香没看到李显来接她,哭哭啼啼,怀里抱着的李裹儿也跟着大哭,英王府的下人正在劝解她。
李令月听到哭声,心里愈加烦躁,脸色阴沉如水,如果不是为了陪伴她,英娘不会和李旦分开这么久,新婚夫妻乍然分离,李旦会不会变心?
她起身钻出卷棚车,“如果八兄敢冷落英娘……我……”
秋风萧瑟,薛绍低头拢紧儿子的小衣裳,没有听清她说了什么。
裴英娘远远看到阿禄和其他相王府家奴,想要下马,阿禄几步奔上前,笑嘻嘻道:“娘子,咱们从春明门回去。”
春明门和隆庆坊离得最近。
裴英娘莫名所以,和李令月等人辞别,没有下马,直接拨转马头,和众人分开。
秋天也是郊游的好时节,春明门前熙熙攘攘,士民百姓,男女老少,趁着晴朗天气,盛装出行,相约去乐游原玩耍。
相王府的甲士豪奴们簇拥着裴英娘进城,很快拐到空阔宽敞的长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