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蒙顶神香》12.屏障(3 / 4)
,但除了书架和桌案、石屏风,别无他物。我们把这些东西都轻微地挪动了,没有机关显露,更没有暗门打开。藏经石的四周全是石笋,要在这种地貌搞巧簧暗阁,恐怕鲁班来了都没折。那些石笋都是天然而成,并不是人工堆砌的,因此墙壁后面也不可能有别的空间。
找了好一会儿,廖老二耐不住性子,放弃道:“小路,也许这里就是尽头了,我们再怎么找都白费功夫。”
“我总就不大对劲,我们肯定遗漏了点什么东西……”我沉思道。
我们走在书架间,检查书架有没有机关,廖老二不愿意继续搜寻了,于是就拿出一本书随便翻了翻。我想到了些什么,看着一排排整齐的书,又看了看书架周围的石笋,终于悟出了藏经室里的不和谐之处。
藏经室里的石笋高低不一,乃岩洞里的滴水变化而成,所以的时间短则几万年,长则数百万年。倘若藏经室一直滴水,这里就不适合藏经了,否则纸质的典籍很容易被腐蚀。石廊处以及王桥道人坐化的岩洞里,滴水不止,不仅有凸起的石笋,还有倒挂的钟乳石。可是,从第二扇石门开始,石洞里就没有滴水了。
此时我激动地仰头,握着手电往上面一照,果然不出所料,藏经室的上方大有文章。
我们头上的地方平平整整,就跟家里的天花板一样,这在天然的山洞里极少存在。何况地上有那么多石笋,我们的头顶上怎么会没有倒挂的钟乳石,反而光滑如镜。廖老二看到了曙光,兴奋地说难怪找不到,原来就在头顶上,近在咫尺啊。
头顶的石板几乎贴近上架顶端,在这种昏暗的环境里,我们仅仅注意四周,却没有往上看过。这种结构的建筑,其实很简单,原理和砖瓦房是一样的。在瓦房中,为了阻隔阳光热气,建筑工人会在瓦片下搭建一层天花板,瓦片和天花板之间就如一个小阁楼一样。头顶的石笋之所以看不到了,就是因为有人将石洞一分为二,还一层在我们头顶。
“林家人还真会利用空间啊。”廖老二佩服道。
我摇头说:“肯定不是林家人干的,这是个很大的工程,要么是茶务厂所,要么就是比茶务厂所还要早的某个古人。”
廖老二抬头往上看,又迷糊道:“顶处和地面最少有三、四米吧,虽然不算很高,可老鬼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难道从石洞的旁边往上爬,那儿又没梯子,而且……头上的天花板也没入口嘛。”
“你当然看不见入口了,要不早被我们发现了,就算是瓦房,天花板的入口也是被封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