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青岗岭之战(忽视的瓷器)(3 / 4)
明朝以前这种豆青瓷大多数是色浅淡而闪黄。如果不懂的人,也许说它是一件黄釉瓷。
虽然这件瓷器只是普通的豆青越窑瓷,可色泽莹润,造型更是端庄秀丽,瓶体简洁流畅,并且使了凹雕手法,划花了大莲瓣纹,花纹与瓷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两家都将瓷器拿了出来,众人走过来评判了。
这要有一个过程的,首先看造型、瓷釉,然后观看瓷胎,不敢将它打碎了看,可通过一些支烧痕迹,或者没有着釉的地方观看,还要用手敲打,听它发出的声音。
一个个走过来察看。
如果不是今天武则天前来,这些人立即会找出王画这件瓷器的若干毛病。这个太容易了,许多国人就喜欢做这个事情,本来一个好好的事,如果让他挑,挑到最后比秦桧做下的事情还会更恶劣。但现在不行了,况且身前就站着李裹儿与两位红透了天的张大人。
过了半天,一个匠师说道:“能不能让仆说一句。”
说吧,总得有一个结果吧,后面还有好几件瓷器在等着评选呢。
这个匠师说道:“如果论造工,王二郎这件瓷器做工的确很精美,但是它没有后面这件瓷器温润。因此仆斗胆说一句,这两件瓷器平手如何?”
实际上李裹儿对这个也不太懂,她看着张易之。张易之笑笑,对瓷器的胎釉他也许不精通,但对于美观,还是内行的。虽然这个匠师说得有些偏颇,但也有点道理儿。于是点头。
对于这个结果,也在王画意料当中。虽然这件瓷器的原样,已经被立为中国古代名瓷之一。特别是做工与体积,王画分层着釉,这不是画图画,釉面进入炉窑后会产生变化的,正好将这种变化控制住,产生这样精美的图案,难度高了数倍。但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确实很粗犷,没有“瓷玉”那种温润感。这还是他用了定釉的手法,相比于原件,颜色已经变得柔和许多。
他也点了一下头,算同意了。
那边郑四郎同时也点头,平手就已经勉强了,不看到人家的体积与图案?
王画再次挥手示意,第二件瓷器端入场内。
小姑娘打开漆箱,这件瓷器相比于刚才的那件,体积要小得多了。这是一件茶叶末釉出戟花觚。这个花觚可不是花壶,在明朝以前,人们称它为尊,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尊是一种酒器,在祭祀上是牺象山罍的。不过随着明朝瓷器的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