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朝野动荡(1 / 4)
杭州城,皇宫内。
皇帝返回城中已经半月有余。然而,却一直称病不肯上朝,只是下旨让万寒生做了柳宗严的替补,以宰相之身总理朝中大小事务,五品以下的官员他无需请示便有生杀大权。这一决定顿时引起朝中许多官员的不满。一时之间,各种声音遍布朝野,对于这个“毫无资历”的糟老头任此重任,提出了各种质疑的声音。
但是,皇帝却充耳不闻,放权之后,便让万寒生自己来处理此事。万寒生果断地将几个资历颇老的重臣流放之后,终于将声音压制了下来。
剩下的群臣敢怒不敢言,起先他们以为皇帝是因为远征宋师城无功而返,故而不愿上朝见人,待到皇上临朝之时,自然知道万寒生的所作所为,到时候自然会收拾他。但是,这一次,他们失望了。一次次等下去,皇帝却没有一丝上朝的意思。
再后来,直到御驾亲征队伍中生还的一位都虞侯道出了真相,他们这才明白,原来皇帝不是佯作称病,而是真的病了,而且病的不轻。一班老臣买通后宫的内侍,从他们的口中得知,皇帝现在已经卧床不起,危在旦夕。此刻他们才着急了,皇帝重病,未立皇储,朝中的大权落在了万寒生的手中,一旦皇帝有个三长两短,这大宋还能是大宋么?岂不是又要出现先帝时的动荡?
如此,朝廷分成了三个派系,一是以万寒生为首的宰相派,一是中立派,还有一批人决定拉拢已经回到汴京的杨帆,用他来对抗万寒生。因为,现在政权已经落在了万寒生的手中,兵权却以杨凡为尊。
远征宋师城皇帝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却成就了杨凡。大宋损兵折将,杨凡却独占奇功,岳少安败在杨凡的手中,这致使杨凡在军中的威望飙升到了极点。尽管了解其中内情的人都明白杨凡是侥胜。在岳少安只带两千人的情况下,用五万大军来围杀,似乎胜之不武。但兵不厌诈,胜了就是胜了。别人怎么为岳少安开脱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就在朝野动荡不安,有人提议让杨凡带兵入驻杭州城以牵制万寒生时,宫中却又传出了一道谕旨。这道谕旨一下,顿时如同一块巨石落入湖水中一般,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渐渐形成体系的官僚们再次成为了一锅粥,胡搅了起来。
谕旨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便是将皇帝还未满周岁的儿子立为了太子储君。皇帝现在春秋正盛,才三十几许,还不到四十岁。在这个时候册立储君,而且还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孩童,这代表着什么?虽没有人断言,但猜测风云,许多人已经认为皇帝即将驾崩,这是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