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独裁的宿命(5 / 15)
趁机入侵,帝国一度面临着分崩离析的绝境。
而当时的帝国皇帝,为了应对这一危机,设定了一种全新的半军事化的行政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拜占庭帝国的国土,除了帝都奥斯吉利亚为中心的一部分国土继续被皇帝直辖之外,在其他的地区设立数十个“军区”,特玛一词的本意是“军队的驻扎地”,在每一个军区设立最高行政官职为总督,总督由军方将领担任。原则上,每一个军区内实行农兵制,也就是政府提供一部分土地招纳一些农民进行耕种,而这些被招纳的农民可以得到土地收获的一部分,同时也需要履行兵役,平时耕种,闲时进行一些军事化训练,一旦面临战争就应召入伍。
当时的观点认为:只要农兵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战时的动员和统帅都会十分容易;并且,为保卫家园抵抗外来入侵者而战的士兵们普遍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
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本身是没错的。
可问题是,这样的制度同样具备着很多无法避免的先天缺陷!注定的这样的农兵制只能在危机的时候临时使用,而根本无法作为长久的国家立国之策。
卡维希尔年轻的时候曾经发表观点,将这一制度贬低得体无完肤。
这位帝国的智者认为,首先,这样的制度只能成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的一种优秀的应急策略。拥有土地的农兵虽然在面对外来入侵者,保护自己家园的时候会士气高昂,但是半农半兵的本质,却使得这些农兵无法脱离农民的本质特性:恋土!
他们无法离开本土作战!他们固然在保卫家园的时候动力十足,可一旦需要这样的军队进行出征的话,往往就士气低落。一言弊之,这样的农兵根本就无法承担一个国家国防军的职责!
第二个弱点便是浪费!这样的农兵制只能在抵抗外敌入侵的时候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当敌人打到了家门里来了,保卫防御的时候才会发挥出农兵的最大战斗力。可战争,不可能仅仅只有防御战!正因为如此,帝国还必须建立一支真正的职业军队作为帝国的常备机动战斗力。而这样的军队建设造成的大量的资源重复浪费。
第三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就是土地!拜占庭帝国进行的是分封的封建体质,本质上,皇室是最大的贵族,而下面拥有一个以皇室为中心的贵族阶层。每一个新贵族的产生都需要分封新的土地。而只有在当一个家族谱系完全断绝之后,帝国才有权力将其土地收归国有……可新贵族产生的速度永远比老贵族灭绝要快得多,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