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封口子(3 / 6)
可以,可即便是这样,依旧是抗不住投资渠道众多,投资获利丰厚,似乎每一份投资下去,都是必定要赚钱的,看到这么多银子在天上飞,家里的银子那里还能存得住?抗到如今,不少人是连棺材本也掏出来了,准备大肆搏杀一番。
张唯贤今日来,也算是代表了一批勋贵们家里的情况了。
杨改革仔细的听着英国公张唯贤的诉说,算是听明白了,原来,这些家伙们的家底已经掏空了,还想投资,可是在拿不出银子了,现在想找银行,也就是自己借钱,其实,也不是借不到钱,而是因为抵押的事来扯皮呢。英国公张唯贤他们觉得自己是勋贵,要借钱,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不想把自己的财产抵押出去,说白一点,就是想借助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借助自己的身份,搞一些特权,免去借钱需要抵押的条件。
张唯贤说了一大通,说完了,又看着皇帝,希望皇帝能通融通融,能给他们开个口子,他们虽然地位高贵,可实则,和南方那些大财主比起家产来,还是不够看,他们更多的是固定资产,比如地,比如庄院,比如铺子买卖什么的,实则,流动资金倒不是特别多,和南方动辄数十万两,上百万两做生意来说,差的不止一个档次,如今越来越多的南方人进京寻门路,出手之大方,令他们这些勋贵们乍舌,借着地主之谊,在投资上,他们才能稍压南方一线,随着这京城的人越来越多,南方人越来越多,他们要想继续压南方人一线,就有相当的难度了。身为“地主”,在自己的地头上被“客人”反压,这口气,很多“地主”也是不服的,这北方的勋贵们也隐隐的有和南方那些人比一比的意思。
“这个嘛……”杨改革也在急速的盘算这个事,其实,要说借钱的事,杨改革老早就希望别人找自己的银行借钱了,只有拿着别人的钱赚钱,这才爽快,可惜,这古代不是日后的现代,中国向来有量入为出的传统,对于借钱过日子,做买卖,也是很抵制的,特别在古代,这借钱往往又和典当这种难以启齿的事联系在一起,实际,这项买卖就一直没怎么开展,现在疯狂的吸纳资金,靠的是收汇兑费过日子,银行的主业,放贷这一块,一直就在难产当中。至于印子钱这东西,实在是提不上台面。
杨改革记得以前也给张唯贤提过这事,但明显的没什么效果,没人愿意借钱,实际,也不是没人借钱,而是没人愿意抵押了家产去借钱,愿意这样干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现在张唯贤依旧来找自己说这事,实际问题还是在抵押上。
银行要想正常的放贷,不收抵押那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