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谈(7 / 7)
用倾销的手段冲击传统的盐商,一举控制住全国的盐业市场,没想到,这条计划根本行不通,这明朝的古代就有了晒盐法,要找个人做发明晒盐的人,根本不行。这可如何是好?
徐光启见皇帝面色沉凝不决,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道:“陛下,为何事苦思?”
杨改革把自己心中的打算说了,看看徐光启能有什么好办法。
“徐师傅,朕原本打算,找个人发明这晒盐法,然后给予专利,不允许其他盐商使用晒盐法,却没想到,现在,这晒盐之法,古已有之,朕现在正为这个为难。”
杨改革一说,徐光启就以怪异的目光看着杨改革,然后问道:“陛下这专利,老臣听说过,兵仗局太监富明德和几个制作什么手榴弹的工匠就有专利钱,陛下允他们,每造一个手榴弹,可从中获利一文?还有那个发明燧发火枪的毕懋康,据说陛下也应允他获得专利?专事制造火枪?”
“徐师傅好记性,不错,朕是应允过他们专利,所谓专利,朕这样想的,谁发明了新东西,新物件,只要有利朝廷,有利社稷,能为百姓造福,朕就允许他享受‘专利’,拥有独家使用权,禁止他人使用‘专利’,要使用他的‘专利’,都需要经过他本人的同意,都要缴纳一定的专利费,以此来鼓励不断的有更多的,更好的方法、物件来造福天下人。”
杨改革可不是什么圣人、善人,民主人士,这个专利,就是专门利自己,克制别人的,自己就是要用专利来限制那些还在使用煮盐的盐商,然后自己用晒盐打垮他们,统一全国的市场,包括日后的什么红薯粉丝,这些都需要“专利”的保护。刚开始弄专利的时候,倒没有想这样多的用途,那时候,只不过是想激发工匠们的发明热情,创造热情,现在看来,自己这一步“闲棋”,倒起了大作用了,杨改革暗自得意,这多亏了二十一世纪的“专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