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七章 用市场办法解决市场问题(4 / 5)
军粮,把粮价压下来;粮价低的时候,我们就买回来。这一高一低,就起到了稳定粮价的作用,不用再担心个别粮商乱涨价了。”
黎玉咂摸了半天,说道:“司令员,这个办法好是好,但是有副作用,老乡们会不会以为抗日政府买卖粮食作生意呢?要是老乡们产生了误会,会不会影响他们支持抗战交公粮的积极性呢?”
罗荣桓插话说:“我们搞的给农户的贷款,可都是无息的,而且还允许用粮食还款,很受根据地老百姓支持。鬼子几次重兵扫荡,都在根据地站不住脚,一个是我们的战略战术得当,打在鬼子不得不救之处,迫使日军撤退。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根据地的老百姓支持我们,相信我们,一声令下,坚壁清野,跟着民兵就走,支前抬担架运粮食弹药,可都没有讲过价钱。我看,不如这样,夏粮、秋粮收获季节,除了应缴的公粮外,我们拿出资金,大量收购,就储存在农户家里。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平价卖给缺粮的老乡们,八路军不赚老百姓一分钱。这样,真正缺粮的老百姓得到了救济,粮商们也不可能大幅度的哄抬粮价。”
蔡中问道:“那损耗怎么办?光是老鼠都不知道能吃掉多少呢!”
是啊,损耗怎么办?时间长了、损耗大了,恐怕资金也就不够用了。
几个人都默不作声了。
刘一民知道,现在是抗战时期,首要任务是打败鬼子,但是打鬼子没有可靠的经济支撑是不行的。不说别的,光是粮食一项就是头等大事。没有粮食,饿都饿死了,还打什么小鬼子么!部队没粮打不成仗,老百姓没粮就得逃荒要饭。但是,部队实行的是供给制,老百姓卖粮买粮是市场行为,办法本来就不同。可黎玉和罗荣桓说的也对,八路军靠的就是老百姓,不能让老乡们产生误会。
想了想,刘一民就说:“把平抑粮价和赈济分开。平抑粮价按我刚才说的办法办,市场问题用市场办法解决。另外,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按赈灾的办法办,以工代赈,修路修水利工程。”
以工代赈的办法早在西安时期都实行过,现在陕西根据地还在实行,山东根据地也实行着。刘一民这样说,算是把问题给解决了。
几个人还要再说,钱壮英就送来了总部的电报,刘一民一看,总部通报说山西我军主力今日发起正太路战役。
刘一民顾不上和罗荣桓他们说抗洪的事情了,交待罗荣桓他们详细研究,自己走进作战室,看地图去了。
八路军总部要发动对正太路的破袭作战,刘一